.jpg)
资料图
少林医学,从大的范围来说,它属于中国传统中医的范畴,但少林中医学在少林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代少林僧人不断的推衍,形成了以养生、治病为核心的独具风格的推拿、通窍、素疗、坐禅等医疗方法,因而它是具有特色的少林文化,并与禅宗、武术并称为少林“三宝”。
一、少林伤科
在寺僧的习武过程中难免跌打损伤,这使少林的武与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武医的结合,使少林医学和医僧成为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少林伤科的基础理论有解剖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子午流注、易理学说等。
解剖学说是医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少林功夫——卸骨术、擒拿术的基础理论。练习卸骨术、擒拿术须了解筋骨各部的位置,关节衔接的式样,即便是极小的子骨,也不可忽略。同样医治卸骨术的正骨术也要对上述筋骨了如指掌,二者是相通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僧侣中已有名医,晋岭南僧医支法存善疗脚气,撰著《申苏方》5卷,内容涉及内、外、儿各科。南朝宋齐竺潜精于医,著《深师方》30卷,部分幸存于《外台秘要》和《医心方》,其中有不少伤科方药。《深师方》记载了“疗从高坠下伤内”蓄血方,“疗堕落淤血”汤方,“疗折腕伤筋骨”膏方,磋跌仆绝“急救方药”,“预备金疮”散方等,是中国佛教医学中最早的记载骨折、筋伤、内伤、金疮的方书,标志着中国佛教伤科的产生。
隋代僧医梅师,号文梅,撰著《梅师方》和《梅师极验方》,其内容于后世医著《证类本草》、《医垒元戒》、《伤科汇纂》等可见其斑。《梅师方》载有治从高坠下、伤损筋骨、疗金疮作痛及出血方药,载有治疗因疮中风、牙关紧禁、腰脊反张、四肢强直以“破伤风”,及治疗动物咬伤。由此可见佛家伤科已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
唐初,协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的昙宗、惠炀等武僧善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伤科。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僧医有福居、智广,精于伤科,尤熟诸人体经脉,善点穴治病。凡筋脉拘挛,跌跛之类,损伤之类,皆以竹片为杖,指其痛处或兼施药液外涂,丸散内服,常获立愈之效。
宋军阵中的医者多属少林伤科,少林伤科在金疮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宋有不少僧医,擅长伤科,并有著述。如文宥精于医,擅望诊,“隔垣而知之”,观面色洞之病之所在,著有《必效方》3卷。据《百一方》记载,壕梁录泉寺有僧传治打扑伤损方。南宋医家稽幼域,师少林武、医,后护驾到浙江绍安,悬壶为医,传艺授徒,创“山阴下方寺院西房伤科”,著《秘传伤科》,为寺中传钵,成了浙江著名的伤科世家。可见少林医学已传于民间,并在民间繁衍。金末,东林志隆主持少林寺时在少林寺建立少林药局,为武僧习武受伤时进行医治,同时还为僧俗看病。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崇喇嘛教,少林医宗也得到发展,元代出名伤科僧医有石岩、宗发。约11世纪,高僧阿狄夏著《头部伤固定疗法》,可知颅外科诊疗水平。
明代倭寇侵扰海疆,少林月空和尚率僧兵赴东南抗倭,自备军中急救良药,如少林行军散、八珍丹。少林出名僧医有智正、智谆。智正收集明以前寺院有效秘方,编著了《少林寺秘方》,墨本秘不外传。明嘉靖二年,异远真人经过多年的民间搜集整理出《跌损妙方》一书,少林伤科的真传秘方为世人所知,填补了跌打损伤在伤科学上的空白,也为后世损伤诊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异远真人成为少林伤科之始祖,其后众多伤科学家皆宗其说,从而形成少林伤科学派,是中国骨伤最有特色的流派之一。
明末清初,伤科秘方著述传抄甚多,其法多宗少林伤科,出名僧医有字宽、湛举、湛化、南洲、本园、也然、毛公、太双、梅亭等。湛举、湛化两位僧医进一步补充、完善整理少林寺伤科秘方为《少林跌打损伤秘方》,制成木刻版,藏于法堂,但后被焚。南洲和尚师承宏达祖师,再传张梅亭、春亭,擅长正骨术,《伤科汇纂》收录其整复肩关脱位的心法经验。本园僧医收集著录《汇集金鉴》2卷,其中有伤科方。
清末以后,出名僧医有淳济、寝勤、贞后、贞绪、恒林、妙月。民国年间,卢俊擅武精医,著《少林秘真球囊》,民间有《少林寺12时辰12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等流传。
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第36代住持德禅法师将自己六七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寺院僧医的验方、秘方、单方,传授给弟子德虔等,先后整理、编著《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点穴法》等书,将少林秘藏公布于世,惠国利民。这是少林医僧伤科的结晶,与少林功夫发展息息相关。
二、健身、养生
少林寺创建后,无论是跋陀传法的禅法小乘,还是后来达摩授法的禅宗大乘,均都以坐禅来修心,以静而养性。这种静而不动的参禅宗法,特别是达摩的壁观恒静禅法,都限制众僧的肢体活动。身体气血乃人之本,气血通畅则壮,气血凝结则病。因此僧人们往往食欲不振,经络不通,阴阳失调。面对这种情况,僧人们不得不寻求健身之法,养生之道。他们参照山林水中禽兽的动作如鸟飞、猴跳、虎扑、鱼跃等,人们生产劳动的动作如锄地、犁地、背袋、扛粮、拉杆、推车等,寺僧做佛事的动作如点灯、上香、佛尘、拜佛、敲打法器等,创编出一些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让众僧演练,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功夫套路。
可以说,少林功夫与健康、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呼吸是人类的本能,失去了呼吸等于失去了生命。因此少林寺历代高僧都非常重视对呼吸的研究,并应用到练功习武的全过程。少林功夫把呼吸称谓“提沉气”,提气为吸气,沉气为呼气。在练习拳趟中,起式用提气-吸气,落式用沉气-呼气。施发劲力用呼沉气,蓄劲化力用吸提气。掌握好呼吸中的“提沉气”运用规律,即可保证运动的强度,又可减少自身运动的消耗力,减轻肌肉的疲劳。练功前后,做几次深呼吸运动,立觉神清气爽,有精神饱满之感,足见呼吸对健康的妙用。
吐纳在少林功夫中,称“吐纳术”。所谓的气功,就是行家说的吐纳术。吐纳术是少林功夫中的精华。《洗髓经》、《易筋经》、少林硬气功中的大力金刚掌、铁砂掌、朱砂掌,均属吐纳术之列。吐纳术外发,可以开山摧石,内修兼能延年益寿。
养生内修之吐纳术,以调息运气为主,不发气,不发力,周身气血同天地之灵气形成循环,随心所欲,悠然自得。气下行如脚踩波涛,气落悠哉,身心愉快;气上领精神饱满身似铁塔金刚,威风八面;身行动,心舒神爽;身微动,梢齐动,灵气四溢。四梢灵,气血盈;气血通,百病不生。
吐纳术大致步骤:上丹、数息、神移、施放和下丹等六个部分,久练自成鹤发童颜之柏,返老还童之躯。
少林《易筋经》认为人之一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形骸,内有精气神,外有皮肉筋骨;脏腑之外,筋骨保护着,筋骨之外,皮肉保护着,肌肉之内,血脉滋润着,全身活动自如,主要依靠人体的气。因此修身练功,全在培养气血。站桩功,不动摇,务在培养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胃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避其邪恶不正之气,误逆其于气,勿扰思悲怒损于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而贯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至。这正是养生之术。
少林功夫的内功功法不可避免的成为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国养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