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各家掩手肱捶之研究比较
动作架构、动作分析
1、预备动作
大致上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松腰垂臀、尾闾中正、圆裆收尾闾、安适沉稳、虚实分明,在太极拳的要求中,这些似乎是各家太极拳所共同要求的部份,尽管如此,却有可能因为各个门派的重点或各个老师的体会不同,进而造成对这些动作上的定义不同,最明显的例子如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上的要求,一个要求的是螺旋缠丝,一个讲究周身放松,因此在动作表现上就显得刚实与松柔的不同。
2、正式动作
掩手肱拳的动作吾人大致上将它分为三类:钻拳、抛拳、合拳。
i)钻拳:主要动作上看起来如拳击中之直拳。拳击之直拳与掩手肱捶的动作非常相似,决定性的差异在于以下几个局部动作:
(1)、出拳的另一手臂:明显的拳击之另一手臂会于前方防守,想来是因为拳击比赛主要以一对一为原则,所以需要防守与攻击所见之对手,即前方;而在掩手肱捶之要求以前打右拳、后打左肘,应是为练习敌方不只一人之模拟,一方面练习前击对手,另一方面可练习应付后方抱来或接近之敌人。
(2)、脚跟处:拳击与掩手肱捶皆要求以螺旋方式出拳,并运用全身自脚经由腰部旋转以至手部击出,以其达到最大打击威力中,但拳击却是提脚跟,而掩手肱捶却是要求脚跟贴地,在此我以参方面分析,一是实战的发展带来之影响,由于拳击算是自对打比赛中进化其模式,所以在攻击上自然也要求反应的灵活度,所以以后脚跟提起的状况下,在脚步的移动与变化上也更为灵活自由;二是发力方式之不同,以身体何部位为中心;在一般上半身伸展运动的两种形式:两手同时伸展与相对伸展,以掩手肱捶钻拳与抛拳为例,上半身是相对伸展,即是出右拳、收左拳,腰部转动造成左右相对扭动而一前一后,即前打拳、后打肘,拳击亦是如此,但配合下半身就有所不同了,明显的这里的出拳要求是自脚跟发起,经脚踝、膝盖、胯、腰、肩、肘、腕、乃至于手关节,旋转是一层加一层,用的多的是身体的自然旋转扭力;但拳击则是以腰带动,旋腰的同时亦是腰转,经肩、肘、腕达手关节,但下半身脚跟外旋,所以造成另一股身体平衡之扭力,其所带来的则是更多的脚部前蹬之冲击力,这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感觉力量的发挥及移动上的灵敏,步伐上也就较为的小,却也容易多依赖此种方式而忽略身体其它部位的发力训练,不易做到中国武术中全身皆是拳的境界;三是关于中国武术所要求的气与天人合一之体会,中国武术常强调气的运行,即使是武术练习与对打中亦是如此,在脚跟贴地的情况下可以刺激自脚底气的运行,并可藉此以大地之气引入体内,或是藉大地之力以击出拳,这种情况并不限于陈式太极拳之掩手肱捶,在其它中国武术之抝步拳,甚至是流传至日本再由日本人予以改进之空手道『直突』亦保留此风格。
以钻拳形式的掩手肱捶名家,主要是学自早期陈家沟风格之陈式太级拳,有杜毓泽、及其弟子及学生王嘉祥、李章仁等,大陆方面则有陈绩甫、陈正雷、王西安及四十二式太极拳之名家李德印等。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