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上)
日期:2010/4/20
点击:1554424次
第一章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上)简介
第一节张三丰太极拳渊源与传承
一、集大成者张三丰
在张三丰之前,有东晋时代的葛洪创“太极法术”“太极秘法”;有南北朝时代梁国人韩拱月所创“小九天雏形太极拳”;有唐代隐居道上许宣平的“兰十七式太极拳”;有李道子创“俞式太极功”。有明代俞莲舟创“先天拳”;民间则流传有“粘沾拳”“摸鱼拳”“绵拳”等。张三丰对上述拳法进行提炼升华,将道家哲理融会贯通于太极拳技之中,创造了一套以“太极十三势”为代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武当内家拳,与佛教少林拳并称中国武术两大奇观,从而使太极拳名震江湖,广传于世,形成了武术史上“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局面。由此观之,在太极拳史上,张三丰实有集大成之功。这些有史料可寻的太极拳传承脉络,正是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渊源和线索。
二、张三丰生平及其创拳立派情形
张三丰其人,传说不一。据《明史?方技传》中的《张三丰传》记载,他是辽东懿州(今辽宁义县)人,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义号玄玄子。祖籍江西龙虎山。长相“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平常不修边幅,寒暑唯一衲一蓑,人称“张邋遢”。行踪飘忽不定,处事怪异,书经目不忘,善嬉谐而旁若无人。曾屡次云游武当山,在山上“创草庐居之”,炼丹,行拳。后又入四川青城、鹤鸣诸山访道求真。张三丰一生著述颇丰,其传世之作较为可信的有《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修道,明成祖专为他营建武当官观,所以其丹法流传了下来,称“武当道派”。其特点有五:
1、崇祀“真武大帝”,奉真武大帝为祖师。
真武大帝为北方七宿之神,其像为龟蛇,足道教信奉的北方大神。武当山自古就是道教奉祀真武之神的道场。
2、以“太极”学说为根本教义。张三丰的丹道思想源于陈抟学派,以“无极而太极”立说。其《大道论》一文,系统阐述了太极分阴阳、逆用阴阳、顺则生人、逆则成仙的丹道思想,认为天地足一太极,人身也是一太极,识得此天地之太极、人身之太极,即可行拳炼丹证成道果。
3、先双修而后清修的内丹实践过程。张三丰的丹法属于内丹双修派系统,以《玄机直讲》《玄要篇》《无根树》为代表。其炼法称“神仙栽接法”,以双修炼采“外药”,以清修炼养“内药”。外药在造化窟中而产,内药在自身关元气穴中而生,内药是精,外药是熏;内药是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叫代中期以后,武当道派并入全真龙门派,双修法因不合全真北宗之旨而失传,至此时起,清修取代了双修。
4、创“武当内家拳技”,形成道教武术派。道教史卜多习武之人,如道士王重阳曾巾武举、白玉蟾任侠好武,但直至武当道教兴起,才形成道教武术派。武当内家拳技是道教史上之一绝,其创始之首功当推北宋武当道士张三丰。张三丰因观鹊蛇之斗,忽有会心,遂编演而成太极拳。清代黄百家的《内家拳法》所涉及到的《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等相关文章均认为张三丰是武当内家拳的奠基人。
5、以《道德经》为刨拳的理论基础。张三丰汲取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并以道家为主干,摄取传统医学、兵法知识.运用太极说、刚阳说、五行说、八卦说来高度概括武当内家拳的拳理、拳技、战略战术,从而形成了独到的武当内家拳见解,大致有如下特点:
(l)拳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一文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三丰以老子的本体说作为他创拳的理论基础。老子认为人是效法自然的,就应顺乎自然规律自
成法则,张三丰在创拳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道法自然的法则,按照“顺其自然”的规律行拳。
(2)圆形运动。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乃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的变化越是伸展,离道就越远,而最后仍要收敛,返回于道。换句话说,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据此原理,张三丰创下的原式太极拳均以圆弧轨迹为主,在行拳过程中或平圈、或立圈、或斜圈、或止圈、或倒圈、或半圆……均走弧形,变化多端。
(3)拳法阴阳。俗话说:“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说明通晓阴阳规律对练习太极拳极为重要。
(4)贵柔处雌的战略观。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老子认为知坚强者最好经常处在柔弱地位,这样才能避免过早走向死亡的结局。张三丰运用这种贵柔处雌的思想,形成了武当内家拳“尚变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的技击特点。也就是说,武当内家拳在技击上专讲柔化,不在气力上胜人。在训练上,也纯以养气为主。
练拳时,忌用蛮力,务使全身松开,气血贯注,日久自成内功。与敌交手,以手之圆转劲化解敌击来之直劲,而不采取以硬碰硬的打法,以脚之走来避开与敌互相顶撞的打法。但贵柔
守雌不是武当内家拳之终极目的,其终极目的是以柔克刚。《武当拳法手诀》一书中言:“撺不与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元,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待动,以曲取直。”
这表明,武当内家拳在技击上讲究以小力胜大力,以速快打速慢,以圆转劲打直劲,以柔弱胜刚强。在技击过程中,要求达到身似游龙,步踏九官,手运缠裹,出手软如绵,上身硬似
铁。对抗时,以变应变,随意而动,似攻似守,似发似收,如水之流,似云之绕,奠测端倪,达到动静自如的境界。
(5)后发制人的战术观。张三丰根据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哲学思想,结合孙武的“后发先至以制人”的兵家战术原则,在武当内家拳技击上强调“后发制人”,认为“彼不动,
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做到在对方后出招而抢先击中对方。老子在“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的见解基础上,提出了喜欢逞凶者死、善于退让者生的观点,故武当内家拳在技击中强调退避三舍,礼让三招,以圆转变化相周旋,不以蛮拼硬抵相抗衡,待敌攻击之劲用老其势已成强弩之末时,乘势反击而胜之。故武当内家拳在技击原则上,忌争忌先,讲避讲后,讲的是后发制人。
(6)惩恶扬善的武德观。武当内家拳在传承过程中,恪守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提供惩恶扬善、与人为善、扶弱抗暴,匡扶正义的武德,强调“不争”“持戒”“化解”,
要求习武先习德,练武以德为本,以养生健体,帮助他人为重,不以武技逞凶欺压良善。与人交手,从不主动出手击人,不到垂危不发,发则使对方不伤为上策,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
力为主要。道家强调为善始能保真,人性本善,只因后天习染,坠恶途,必耐心化解方能使其返本归善。
三、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传承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的传承,恩师万籁声老师已有详尽阐述。万老师言:“太极拳传于北宋末年张三丰,张三丰为辽宁义州(今辽宁义县)人,后于湖北武当山修道,封洞玄真人,
嗣相演授,乃分张、陈、李、王、杜之五大派别。又有名劈太极者,闻其艺业,尤属精湛,然甚罕遇。但相传太极拳在唐代许宣平、李道子二人即擅之,至宋张三丰又阐明,再至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岳得其真传,著有《太极拳论》《太极拳解》《行功心解》《搭手歌》《总式歌》等书。温州有陈州同从学之,故又流传至温州。叉过百余年至明嘉靖年间,则以张
松溪最为著名。张松溪为浙江鄞县人,师孙十三老,有徒四人,即四明之王皋、季化南、叶继美(字近泉)、张松溪,以近泉为独优。近泉传单思南,思南传王征南。征南为明末人,
名来咸,有声于时。至清时,又传河南蒋发,蒋传怀庆府陈家沟陈长兴,长必传杨露禅,露禅传子班侯、健候。近南北习太极拳者,多为杨氏所传,然以便于体质单弱者练习之故,于原式多所更易,于足名之为新架。而张三丰之原式太极,名之为老架,已如风毛麟角,不易见之。余适擅于张传,爰解之以供高士之指诲焉。”(《太极拳源流》)
据史料记载,张三丰先后创编的有劈太极、太和拳八式、八门五步十三势、太极十六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等。万老师认为: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练张三丰嫡派原式太极拳的人
却很少。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经蒋发传至陈长兴,均称老架,至陈氏第十四代陈有本,方改老架为新架。实际上新架源自老架,只不过新架较老架身法高些,手法简略些,容易学会,其
行拳原理,原本都是一样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是由沧州“神枪”刘德宽师祖传至赵鑫洲师爷,赵师爷传其高足万籁声老师。万师于1982年12月参加北京首次武术工作会议后,回闽开始传授此拳,此前只有少数师兄弟学到此拳。
第二节张三丰原式太极拳风格特点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又名长拳,亦名十三式。长拳者,有如长江大海,滔滔不断,十三者,即棚、捋、挤、按、采、捌、肘、靠此八卦,与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
之合称。
究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之风格特点,有如下九点:
一、强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旨在于效法自然,返璞归真,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观。
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技击原则。
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成为练此拳的目标和追求。
四、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学说作为探讨此拳原理的依据。
五、讲究神气合一,凝神聚气。三丰太极拳注重内丹修炼与行拳走架的结合,以深、长、细、匀为呼吸要求,以气宜鼓荡为呼吸特征,要求将呼吸与练形结合起来。
六、以腰带动,整体发劲,强调腰不动,手不发。
七、含而不露,蓄而不发。
八、形体动作要求:
1、头顶肛提。头宜用顶劲,提气贯顶才能拿住丹田内气;肛宜用提劲,使气机逆转,采后天以补先天。
2、含胸拔背。两肩宜松沉,两肩微向里扣,则气自任脉下行归于下丹田内。背宜圆撑,则气自督脉卜行注于头顶泥丸宫内。含胸拔背易于开通任、督二脉。
3、沉肩坠肘。肩与肘相互连带,肩松沉则肘自下坠。能沉肩坠肘则气自达指梢,内劫弹力易于外发。耸肩则气必滞于胸;肘不沉则力难透于指梢。
4、松胯屈膝。胯不松则腿必不灵,膝不埘则下盘必不稳固。屈膝时膝尖不宜超过脚尖。架低松胯屈膝。架高则功力必不能自然长出。
5、扣足松踝。弓步时足尖有微向内扣之意,内扣则桩稳步实。踝宜松活,踝关节放松,则足尖在上翘、下点、外撇、内扣时,均能旋转自如。
6、尾闾中正。尾间位处脊柱骨末端,称尾骶骨。尾间中正,加背部圆撑,则神自贯顶;尾间不正,脊椎不直,则下丹田内气必难于充分上贯头顶泥丸宫。
7、上下相随。手动、足动、腰动、眼动四者须连贯一气,同进同退。
8、分清虚实。步法讲究的足分清虚实,防止双重。一腿落实以求稳固全身重心,另一腿虚步以求删伸白如,可进可退。
9、式式连贯。内之神意,外之招式,务须连贯一气,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一泻千里,气贯长虹。
10、效法自然。不憋气,不喊叫,不用蛮力、拙力,拳打千遍,身法自然。书多读则熟,拳多练则精。熟能生巧,巧则白然。
九、张三丰太极拳讲究腰、裆、腿三功。练起来有慢的招式,也有快的招式,快慢适中,步法灵活,运行白然,档法可高可低,气随意运,身随神行,随屈就伸,集巾有刚,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展,劲断意不断。初习此拳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凑于紧密,要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练到迈步有如猫行,运劲有如抽丝,气势有如长汀大海,滔滔不绝的境界。或如蛟龙人海,有昂首色腾之气概,名曰顶头悬。
本书所介绍的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共有七十二式,取名七十二式,究其本义,正如张三丰在拳经中所说的:“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浑七十二之数,浑然成太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太极成。”这正是张三丰创七十二式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从原式的创拳雏形看,此趟拳只有低架,实无高架、中架之说。换句话说,低架属嫡传原式太极拳,属太极老架,高架、中架属太极新架。老架练习难度大,但能增长功力,适于实战技击;新架练习难度小,长功不明显,适于健身强体,而很难用于实战技击。由此看来,低架松胯屈膝是区别老架与新架的关键。再者,老架因从少林拳衍来,故其行拳,有慢的招式,也有快的招式,并不是整趟拳全都是慢的动作。习此趟拳法者对这两点当再三玩味,则庶几不失此趟拳法之原貌矣。
第三节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一、动作名称
l预备势 2半面向左转
3提手上势 4右向挤手
5左向挤手 6揽雀尾
7手挥琵琶 8提手上势
9搂膝拗步 10揽雀尾
11搂膝拗步 12揽雀尾
13接膝拗步 14揽雀尾
15进步搬拦捶 16如封似闭
17提手上势 I8抱虎归山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
21斜飞势 22手挥琵琶
23提手上势 24海底针
25撤步赛通臂 26上步挤
27.白鹤亮翅 28云手
29高探马 30转身左右分脚
31搂膝拗步 32搂膝栽捶
33翻身撇身捶 34披身踢脚
35翻身二起脚 36转身蹬脚
37弯弓射虎 38上步挤
39搂膝拗步 40揽雀尾
41退步搬拦捶 42如封似闭
43双峰贯耳 44野马分鬃
45玉女穿梭 46单鞭下势
47.白鹤亮翅 48云手
49金鸡独立 50倒撵猴
51斜飞势 52手挥琵琶
53提手上势 54海底针
55上步赛通臂 56上步挤
57. 白鹤亮翅 58云手
59上右步压肘 60上左步压肘
6l腋下掌 62十字摆莲
63弯弓射虎 64上步挤
65上步七星 66.退步跨虎
67转身摆莲 68.弯弓射虎
69上步挤 70.手挥琵琶
71合太极 72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