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的全套拳式,虽然有八十四个,但是,除去无动作的预备式和一起一收(即“太极起式”及“合太极”)两个简单动作向来不算拳式以外,实在只有八十一个拳式,再除去重复式子四十五个,可以称为基本拳式的也只有如下三十六个:(1)揽雀尾8式(2)单鞭11式,(3)提手上势3式,(4)白鹤亮翅3式,(5)搂膝坳步3式,(6)手挥琵琶1式,(7)搬拦捶4式,(8)如封似闭2式,(9)十字手2式,(10)抱虎归山2式,(11)肘底看锤1式,(12)倒撵猴2式,(12)斜飞势2式,(14)海底针2式, (15)扇避,背2式,(16)撇身捶5式,(17)云手3式,(18)商探马3式,(19)左右分脚l式,(20)转身蹬脚1式,(21)进步栽捶1式,(22)披身踢脚1式,(23)退步打虎1式,(24)二起脚2式,(25)双峰贯耳l式,(26)野马分鬃l式,(27)玉女穿梭1式,(28)下势2式,(29)金鸡独立1式,(30)迎面掌3式,(31)十字摆莲1式,(32)镂膝指档捶l式,(33)上步七星1式,(34)退步跨虎l式,(35)转身双摆莲l式, (36)弯弓射虎1式。以上三十六式中,有十九式是有重复式子的;还有退步打虎一式有连续做左右式的,本书只列左式;金鸡独立一式,可以作为左右二式,也可以把左式含混过去的,在图解中另有说明。此外,搂膝拗步、倒撵猴、云手,野马分鬃、玉女穿梭五个式子都是左右手连续做三次或者四次,也可以说是一个名称里面包含了几个重复式子,总之,把基本拳式肯定为三十六个,是比较适当的。因此,所作图解,主要在说明上述三十六式的动作,对其余重复式子,除非在接合上有不同的地方必须加以补充以外,只是按照次序排列名称,不再重复说明,以节省篇幅。另外,还有几点意见,也得附带说明一下:
1.下面所作图解,以说明拳式的动作为主,并不涉及动作的用法。因为太极拳是重劲不重着的,讲着法必须同时讲劲,这对尚未懂劲的初学者来说,是很有困难的,而且每一个拳式,从着法来说,虽然都有一定的用法,但是,在应用时,在任何一个环形动作里处处都有变化可说,若要解释清楚,不但作者限于水平,也限于篇幅,只好略而不淡。
2.学太极拳应当先从拳式入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要练好太极拳,以提高这一项运动的健身效果,还要从理论上和法则上去弄清它的关键所在,如果只学会一套空架子,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在收获上却要差得多了。
3.图解里所补充的拳照和吴先生的拳照,由于师生功夫有深浅,难免有不少大同小异的地方(主要是补充的拳照,在姿势上比较有力,不如吴师拳照柔和自然;问题在于动作的质量,并不在于动作的式样,譬如写字,同一个字,由于质量不同,韵昧不同,字样也要显出差别)。学拳者在图解里遇到动作上或者方向上有不尽相同的拳照,应当以文字说明为主,补充拳照只可作为参考之用。
4.各式的顺序和动作的进退转折方位路线,请参阅插页“吴式太极拳路线示意图”。
关于图照方面的几点说明
1.本图解共计图132幅。其中有74是按照吴鉴泉老师的原来拳照所描,其余是绘者周元龙按作者与赵寿屯所补照的拳照绘成吴氏体型的。今将按吴氏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明,以便读者参考: 1,2的侧面图,3、4、5、6乙、7、8、9的侧面图,10,11、12、14、15、16,18、19、20、21、22、 23、24、25、26. 27、28、30、 35、36.、38、39、40、 42、
43、44、45、46的正面图,50,51、52、53、54、55、56、57、58、59、60、62、65、68、69、71的正面图,73、74 的正面图,77、78的正面图,79、80的正面图,82、84、90、91、92、93、95的正面图,96的正面图,97、103.、106的正面图、109的正面图,111的正面图,112的反面图和116。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假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的形状任选方向,不一定耍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 圉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是表示手或脚的动怍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是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原为较简单的动作,在文字中可能说明的面绘上箭
头反致混淆者,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能明了。
4.带有实线的箭头是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是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
5.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借以区别:
第一式 预备式(图l)
本式并无动作,只要静心站着,身体正直,匆挺胸,眼向前平视,两肩放松,两臂自然垂直,指尖向下,手背向前(用垂掌不用俯掌,是吴先生晚年的姿势),两脚平行步,两腿直立,膝弯不要挺出,其余可参考基本动作章的有关说明。
第二式太极起式(图2)
从上式(图1)两手同时提起置于胸前,左外右内,左高右低,左手为侧掌,掌心向里,拇指尖与鼻尖正对并要一般高,右手为立掌,掌心向外,指尖在左腕之下,同时,左脚踏出半步,成为虚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右腿趁势微屈,承担体重,面仍向南,如图2(附侧面图)。又,左脚尖上翘的多少是与屈右腿的高矮有荧,在侧面图里左脚尖上翘不多,就是右腿屈腿(即坐腿)较高的缘故。
第三式揽雀尾(图3一图6)
动作一;从上式(图2)在原地向右转身,先转左脚与右脚成丁字步蹒实后,脚尖向西,随即微微屈腿,承担体重,同时向右转腰提右脚落在左脚的右前方,变为脚跟着地的虚步
两脚相距半步,在转脚的同时,右手循弧线,由下而上,经过左手掌心,向前伸出,成为立掌,拇指尖与鼻尖相对看齐,左手也同时向里往下微微收回,至指尖接近右手腕旁时也变
为立掌,两肘下坠,眼视正西,如图3。
动作二:从上式(图3)步法不变,两肘同时下沉,左肘接近胁部,两手在沉肘的同时徐徐转向,右手转为仰掌,左肘转为俯掌,指尖偏向上方,在沉肘转掌的同时,微微含胸坐左
腿,腰亦微向左转,右手作舀水状,预为下一式的伸掌蓄势,方向正西不变,如图4
动作三:从上式(图4)两手趁势微带弧线向前伸出,右臂不要太直,同时右脚踏出半步变为弓步,体重在右腿,左腿伸直,方向不变,如图5。
动作四:从上式(图5)仍为弓步,右手循自然弧线向右方平移,左手指尖搭右腕上随同移转,同时向右微微旋腰,身体和两手手指均转向西北方,如图6甲。此时,腰已不能再向右旋,即趁势徐徐坐左腿,并徐徐转向正西,变弓步为虚步,同时右手届臂垂肘收小弧圈,转至右肩前方时指尖已渐渐转向上方,即徐徐转腕向正西方推出变为正掌,左手跟在右腕之下,由俯掌转为仰掌,两肘微屈,身向正西,眼视前方,如图6乙。揽雀尾总是与下一式单鞭紧接在一起,在连续运动时原难看出图6乙与图7两动作间的段落,本书为适应初学要求,故把图6乙作为本式的末一动作。本式是动腰最多的一个式子:第一动作要向右动腰;第二动作要向左动腰;第三动作在伸手时要长腰;第四动作从坐腿到向前伸掌,腰部要做全圆形的旋转动作,这些腰的动作都是与手的动作密切相结合的。初学者如能把这一式子的动腰学会,对其他式子的动腰就比较容易了。
第四式单鞭(图7一图8)
动作一;从上式(图6乙)届右膝变虚步为弓步。变步时,右脚尖微向左转,使身体从正西略偏向西南,同时两臂也向西南方伸出,不要伸直(身体和两两手也可先向正西方,到下一动作时再转脚向西南方),右掌照原状向前推出。微微凸掌,掌心偏向西南,左手仰掌照原状仍在右腕之下眼视右手,前方,如图7。
动作二:从上式(图7)右掌轻轻落下,指尖向下,撮五指变为抓拳,此时体重已经放右腿之上,趁势提左脚循弧线向左后方迈步,脚尖转向东南,右脚尖亦趁势向南转动,随即屈腿作骑马式,两膝与两脚尖同一方向,身体略偏向东南,在左脚迈步的同时,左手离开右腕,掌心向里,变仰掌为立掌,随即向左方移动,移至左颊前方时,即将掌心转向外面,继续移动,向东方(略偏南)推出,仍为立掌,头部也随着左掌向左转动,眼视东南,如图8。
第五式提手上势(图9 –图10)
动作一:从上式(图8)左脚尖转向正南,随即坐左腿承受全身重量,并将右脚移置于左脚的右前方半步变为虚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与左脚同向;在变换步法的同时,右手抓拳放开,落向胸前变为侧掌,掌心向里,全臂成环抱形,同时将左手移至于右手里面近腕处,仍为立掌,掌心向前,身体微向前倾,眼视前方(正南),如图9(此图是表示右手已在上提的姿势,故向前倾身较侧面图的姿势为小)。
动作二:从上式(图9)右脚尖落地踏实,左脚趁势上步与右脚成为平行步,两腿微弯,在并步的同时,右手趁势徐徐向上提起,并转动小臂一直提到额前一、二寸许转为仰掌,左手同时下按,置于跨旁,臂部伸直,但不要太直,指尖微向上翘,掌心微向下按,身体方向不变,眼仍前视,如图10。
第六式白鹤亮翅(图11-图12)
动作一:从上式(图10)不动步,向左转腰,使身体转向东南方,两手仍照原状不变,视线与身体同向,如图ll。这一式子,原先在转腰前,要先将上身向前略俯,有时俯身太过,常被做成低头的样子,吴先生在晚年己把它略去,仅在转腰的同时微微倾身,以助其势。
动作二:从上式(图11)左臂趁转腰的余势从左后方直臂
向上举起(待臂与肩平时再屈肘),同时将身体转向正南,此时左手已举到左额的左上方与右手同在额上成为立掌,掌心向前,再沉肩使大臂稍稍下降,两手距离与肩宽相仿佛,眼视正南,两腿仍微弯,如图12(这一图摄影时角度不合,故两手显高,练习时两手要放低一些)。
第七式接膝拗步(图13-图19)
动作一:从上式(图12)两脚同时向左转(左脚转跟右脚j转掌),脚尖向东,左脚成为脚跟着地的虚步,右腿微弯,在转脚的同时,左手向身前落下成为俯掌,指尖偏向东南,右手转为侧掌,置于右颊之旁,大臂与肩相平,眼视东方,如图13.
动作二:从上式(图13)屈右腿,左脚移前半步,脚跟先着地,徐徐踏实.变为弓步,右腿趁势伸直,改为左腿承担体重,在左脚提腿上步的同时,左手趁势向下搂膝,移置于左腿膝旁,仍为俯掌,指尖朝前,在左手搂膝的同时,右手(侧掌:指尖朝前)从颊旁徐徐前伸,边伸边转小臂,至臂直时成为正
掌,身体和视线均向东方,如图14。
动作三:从上式(图14)趁右臂伸直时微微突掌的余势,将右手收回胸前变为立掌,掌心向左,同时,左手亦自下而上置于右手指尖之上,作成立掌,掌心向右。在收回右手的同
时,趁势收腰坐身,并将左脚收回半步变为虚步,使右腿承担体重,身体和视线的方向均不变,如图15。
动作四;从上式(图15)左手落下,右手提到右颊之旁,向复到图13的式样。
动作五:从上式(图13)把图l4的式样重复一次,如图16。
动作六:从上式(图16)右手落下变为俯掌,指尖偏向东北,左手上提置于左颊之旁,变为侧掌,同时,右脚自后面上前一步半,置于左脚前东南角,变为虚步,身体和视线仍向东方,如图17。图17与图l3实在是同样的式子,不过在手脚的左右上恰恰相反,请对照图13的图解。
动作七,从上式(图17)提右脚移前半步变为弓步,左腿趁势伸直,同时右手搂右膝后置于右膝旁,仍为俯掌,左手从颊旁朝前伸出,转小臂,变为正掌,身体和视线的方向均不变,如图18。图l8与图14实在是同样的式子,不过在手脚的左右上恰蛤相反,请对照图14的图解。
动作八:从上式(图18)左手落下,右手提到右颊之旁,再回复到图13的式样,与动作四相同,图解从略。
动作九:从上式:(图I3)把图14的式样再重复一次,与动作二或者五的动作相同,图解从略。
动作十:从上式(图14)把图l5的式样重复一次,与动作三的动作相同,如图19。这一式子还有两个要点,在这里作一个总的说明;(1)在左手搂左膝之前,先耍朝右面撇身(即不动步而轼眼)随着右手的前伸再徐徐转正;右手搂右膝时也要先朝左面撇身,然后随着左手的前伸,再徐徐转正;(2)作正掌(如图14和图18)到达终点时,拇指尖要正对鼻尖:收掌式(如图15)左手拇指尖也要正对鼻尖。目前有一砦教师为了迁就初学,对上述要求部不够严格,以致学者在动作的圆活上和姿势的平正上,也不免有一些欠缺的地方,特地指出,以备参考。
第八式 手挥琵琶(图20一图21)
动作一;从上式(图19)左脚上前芈步变为弓步,右腿趁势伸直,同时两手手掌变换方向,左手转为掌心朝外朝下,右手转为掌心朝里朝上,仍为立掌式(转掌时要微微沉肘),转掌后,两手随即循弧线朝前上方徐徐伸出,左臂较上式(图19)为直,右臂较上式更屈,身体和视线仍向正东,如图20。
动作二:从上式(罔20)右脚朝前并步,与左脚成为平行式,两膝微屈,同时两手循左方弧线趁势从上方向胸前微微收回,屈臂垂时,作手挥琵琶的形状,方向不变,如图21。这一式子,动作虽然简单,但在初学时,一般都不易做皓。因为两手的伸出和收回均走弧线,在连续动作中有一个椭圆形,如果腰部不能做出同方向的圆动作与它相适应,在姿势上是无法做到全身和谐的。
第九式 上步搬拦捶(图22-图24)
动作一:从上式(图21)左脚上前一步成为弓步,同时两臂先微屈再循右面弧线朝前伸手,并转变手掌,成为左掌心向南,右掌心向北,均为立掌,身体和视线的方向均不变,如图22。
动作二:从上式(图22)将身体收回坐在右腿上,左脚微微抽回变为虚步,同时,两手趁势循左面弧线一起收回,左手只收回一,二寸仍停在前面,右手边收边握拳(正拳)直收回到跨旁为止,方向不变,如图23。
动作三;从上式(图23)随即将右拳从胯旁直接朝前方正中伸出,臂直,拳与肩_平,仍为正拳,一面将左手徐徐收回置手右臂肘旁,仍为立掌,同时,左脚微微前移趁势回复为原先的弓步,方向不变,如图24。
第十式 如封似闭(图25-图27)
动作一;从上式(图24)右臂微微抬起并向左面微微弯屈,仍为正拳,同时,左手从右臂下面转向右臂外侧,仍为立掌,但掌心方向与前相反,身体衣涉法均与上式相同,如图25。
动作二:从上式(图25)右臂继续向左面弯屈,右拳随势放开,变为斜形立掌,指尖向北,左手沿右臂前移亦变为斜形立掌,指尖向南,此时两手小臂已成为交叉形(如X),随即向左右分开,两小臂向上竖直成平行式,两肘下坠,两手斜形立掌变为正形立掌,手指向上,掌心朝里。在变换手法的同时,
趁势将身体坐于右腿,左脚徽微收回,变为虚步。身体和视钱仍向正东,如图26(该图为了看清两手故摄影时微带侧形)。
动作三:从上式(图26)两手转为掌心相对,再转为掌心向外,然后徐徐朝前方平行推出(突掌),两臂伸直仍为立挚,掌心向东,在两掌前推的同时,趁势上步,回复原先的弓步式,方向仍为正东,如图27(该图仍微带侧形,原因同上)。
第十一式 十字手(图28-图30)
动作一:从上式(图27)两臂仍伸直向下落,两掌先抹后按,到两臂垂直时置于左膝前面变方俯掌,指尖朝前,步法与上,式相同,方向仍为正东,如图28。
动作二:从上式(图28)两手向左艨两旁徐徐分开,同时,两脚尖转向正南(左脚尖也可不转,因为是连续动作,随势就要并步的),屈右腿,变为弓步,左腿仲直,身体转向正南,此时,两手仍在继续分开,徐徐由自下而上,与肩相平,右手略,高,左手略低,均为侧掌,掌心向前,眼视左前方如把重(点放在右手,也可随着右手转头,眼视右前方,到下一动作时再转向前方),如图29。
动作三:从上式(图29)两手上举过头,再自上而下向里合拢成交叉状,右手在外,左手在里,均为立掌,掌心分向左右,问时,左脚上步与右脚平行,身体积视线均向正南,如图30。
第十二式 抱虎归山
(罔31-图32)
动作一:从上式(图30)向右微徽撇身,将体重置于右腿,左脚随即向左前方迈出一步,两脚脚尖均转向东南,左腿成为弓步,右腿伸直,同时,左手落下搂左膝,置于左胯之旁,成为俯掌,指尖朝前,右手趁势向东南方推出,转为正掌,身体积视线均向东南,如图3l (式为图16相同,但方向不同)。
动作二:从上式(图31)向左微微撇身,使左腿承担体重,随即将脚尖转向西北,同时捉右腿转身向西北,落脚于左脚的西北方,脚尖向西北,成为弓步,左腿趁势伸直,在转身的同时,右手落下,搂右膝后置于右跨之旁,变为俯掌,指尖向西北,左手自下而上置于左颊之旁成为侧掌,指尖向西北转小臂,徐徐向前(西北)推出,臂伸直时变为正掌,掌心向西北,身体和视线与左掌同向,如图32,这一式子,早先是作为正反搂膝拗步来称呼的,现在作为一个连续动作称做抱虎归山(请参阅拳式名称章)。又,上面所用方向,动作一为东南向,动作二为西北向,在早先也用正南和正北向,可由学者自便。
第十三式 揽省尾(图略)
本式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32)将左手收回胸前,右手自下而上置于左手之上,如图3,但方向是向西北不是向正两.以下再接做图4、图5、图6各动作,身体和视线均向西北。
第十四式 斜单鞭(图33)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可从图6接做图7、图8的式子,但要身向西南,眼视正南,如图33(此影斜向西南的角度不够,故身向西南和眼视正南的角度也不够,练习时希注意)。
第十五式 肘底看捶
(图34-图35)
动作一:从上式(如图 33,身向西南)先向左面撇身,使左腿承担体重,随即将左脚尖转向正东,向前弓腿,同时右脚伸腿,循弧线向南挪动置于左脚后方的西南角(如图形),使身体转向正东,在转身的同时,右手放开抓拳.两手臂腕伸直朝左面平移,平移时,左手略慢,右手略快,均为俯掌,至手指向东时,两臂成为平行式,眼视正东,如图34。
动作二:从上式(图34)趁两臂刚刚平行随即抽身坐右腿,并将左脚收回半步变为虚步,同时两手徐徐握拳,屈左臂坠肘,使拳向上竖立成为立拳,虎口朝里,一面将右拳拢回胸前置于左肘之下成为正拳,方向不变,如图35。
第十六式 倒撵猴(图36-图37)
动作一:从上式(图35)朝前倾身,左脚趁势前移半小步,随即屈腿变为弓步,右腿伸直,同时左拳放开向前微微落下变为仰掌,右拳仍在左肘之下,方向不变,如图36。
动作二:从上式(图36)左手循弧线向左后方平移,徐馀屈肘,变仰掌为侧掌,置于左颊之旁(如图l7的左手),右拳放开变为俯掌(如图17的右手),同时屈右腿变左腿弓步为虚步(如图13的步式),将体重置于右腿之上,然后提左腿后退一步半变为屈右腿的弓步式(原先的弓步是屈左腿的),在退步的同时,右手作下搂势置于右胯之旁仍成俯掌,左手从左颊旁向前徐徐伸出,随伸随转小臂,至终点时,变为正掌,方向不变,如图37。这是第一个倒撵猴。
动作三:从上式(图37)屈左腿坐身,右腿由弓步变为虚步(如图17的步式),同时照图13的动作,左手落下变为俯掌,,右掌提置于右颊之旁,变为侧掌,然后提右腿退后一
半,再变为屈左腿的弓步式,一面左手作下搂势,置于左胯之旁,仍为俯掌,右手从右颊旁向前徐徐伸出,转小臂变为正掌,方向不变,图从略(可参阅匿14的姿势)。这是第二个倒撵猴。
动作四:从上式(与图14相同)先照图l7接做落右掌提左掌的动作,再变弓步为虚步,如图13的步式,然后提左腿后退一步半,再变虚步为弓步,同时两手则接做18的动作,回复到图37的式子,方向仍为正东。这是第三个倒撵猴。倒撵猴是后退式的搂膝拗步,在倒退前是拗步的虚步式,到倒退后,变为拗步的弓步式,这是与搂膝拗步不同的,其他动作可参考搂膝拗步的图解。又,他书有把图36作为肘底看捶的最后动作的,本书仍照旧时传授作为倒撵猴的第一动作。
第十七式 斜飞势(图38-图39)
动作一:从上式(图37)脚步不变,微微向右面侧身,同时左手转膀坠肘,将正掌转为仰掌,身体趁势微微前倾,右手仍在胯旁,眼视正东,如图38。
动作二:从上式(图38)左脚自后而前向右脚的左前方踏出一大步,脚尖转向东南,屈腿成为弓步,右腿趁势伸直,脚尖转向正南,同时左手向左方伸出,仍为仰掌,右掌向西南方按下,与左手的伸出相呼应,身体偏向南方,眼视右手手背,如图39。
第十八式 提手上势
(图40)
本式是重复式子,两手向脚签合拢与第五式的第一动作相同,但两腿是由屈左腿的弓步直接变为屈右腿的弓步,与第五式的虚步不同,面向正南,如图40。以下,左腿向前并拢变为平行步,右手上举,左手下按,均与图10的动作相同。请参考该图图解。
第十九式 白鹤亮翅(图略)
本式是重复式予,可从图10的式子接做图11和图12的两个动作,图解从略。
第二十式 搂膝拗步(图略)
本式是重复式子,从倒12的式子,只要接做图13和图14的两个动作,图解从略。
第二十一式 海底针(图41-图42)
动作一:从上式(如图l4)接做图15的动作,面向正东,如图4l。
动作二:从上式(图41)右手由立掌落为垂掌(掌心向北)斜向前方插下,左手趁势下移置于右肘之旁,变为侧掌(掌心向南),同时,左脚变为脚尖着地,两腿趁右手下插之势稍稍弯下,身体微微前倾(不可低头),眼向东方平视,如图42。本式在倾身时最容易低头,为避免此病,也可采用直身下插的姿势。
第二十二式 扇通背(圈43-图44)
动作一:从上式(图42)左脚向东踏出变为弓步,右腿伸直,同时两臂照原状向上抬起,右臂与肩成一直线,左掌仍在右肘之旁,变为立掌,身体方向不变,眼仍东视,如图43。
动作二:从上式(图43)右手徐徐收回,左手徐徐伸出同时左脚转向东南方,右脚转向西南方,使身体转向正南,同时左臂伸直,掌心向外,仍为立掌,右臂弯屈,手掌收至右额旁转为反掌,随即趁势蹲做成骑马式,碰向东南,眼视左手手背,如图44。
第二十三式 撇身捶(图45-图46)
动作一:从上式(图44)左脚尖转向西南,身体亦转向西南、体重加在左腿上,右腿为虚腿,同时两手落下,在左胁前握拳相对,右拳在上左拳在下,都为俯拳眼视正南,如图45。
动作二:从上式(图45)随即提右脚向西北方落步,变为弓步,脚尖向西,左腿趁势伸茸,脚尖亦向西转正,使身体转向正西,同时翻右手俯拳为仰掌,并趁势抽回置于右胁旁,仍为仰拳,左手在右拳翻转之前变为仰掌,置于右腕之上,随即转腕向前伸出变为立掌,掌心向北,指尖向上;臂部不要伸直。右拳的抽回与左手的伸出要同时到达终点,此时的身体也要由正西微微撇向西北(即向右撇身),视线仍向正西,如图46。图46的右拳被身体遮住,不能看见,可参考图46的正面图,但方向成为正西,不要误解。
第二十四式 卸步搬拦捶(图l7-图49)
动作一:从上式(图46)两手向前伸出,左手仍为立掌指尖微向前方,右拳由仰拳伸为正拳,两手再微微收回,趁势屈左退,变弓步式为虚步式,方向仍为正西,如图47。
动作二:从上式(图47)趁弓步变为虚步的余势,提右脚退后一大步,并趁势屈右腿,变为左脚在前的虚步式,同时将右拳收回仍置于右胁之旁,为正拳式,方向不变,如图48。
动作三:从上式(图48)右拳自胁旁向前平伸,仍为正拳,左手向里收回,置于右肘之旁,仍为立掌,在伸拳的同时,身体前移,左脚趁势上半步,屈左腿,变虚步为弓步,右腿伸直,方向不变,眼视正西,如图49。
第二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图50)
本式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49)右拳放开(形状与图3 相似),两手接作图4的动作,趁势坐右腿,变弓步为虚步,如图50,再接做图5的伸臂动作,趁势提右腿踏前一大步,屈腿变为弓步,与图5的式予完全相同,这就是本式的“上步”。以下再接做图6甲和图6乙的动作,以完成揽雀尾的 全式,说明从略。
第二十六式 单鞭(图51)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可从图6乙接做图7,图8的式子,完成时,如图51(此时身体已偏向东南)。
第二十七式 云手(图52-图53)
动作一:从上式(图51)右脚不动,左脚尖转向南方,趁势伸左腿,变右腿为弓步,同时,左臂垂直落下,向右方上抄,置于右腕下变为仰掌,右手抓拳放开,手指向上翘起,变为立掌,掌心向西南,身体微向右侧,眼视正南,如图52。
动作二;从上式(图52)屈左肘将小臂向上竖起,左手仰掌变为立掌,掌心朝里向左徐徐移动,转为掌心朝外时,将臂伸直,掌心向东(转腰较小者可向东南).同时右臂由垂直落下,转向左方上抄,置于左腕下,变为仰掌,两手要同时到达终点;在云手的同时,两脚尖均转向东南(转腰较小者可单转左脚尖,如转腰较大,左脚尖可偏向东方),趁势向左转腰,屈左腿,伸右腿,变左腿为弓步,身体偏向正东,跟视东南,如图53。这是第一个云手。
动作三:从上式(图53)右脚趁势向东并步,并步后,左臂垂直落下,右臂屈肘竖起,重复图52的动作,至两手将达终点身体向西南时,左脚向东踏出一步,左腿伸直,右腿弯屈,仍为弓步式,两脚尖均转向西南,形式与图52相同,身体偏向正西,眼视西南。这是第二个云手。
动作四:从上式(如图52)接做图52转为图53的动作(即动作二)再接做“动作三”的全部动作,回复到图52的形式(如转腰较大可用“动作三”的方向),如图54,到这里已做完第三个云手了。
第二十八式 单鞭(图55)
本式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54)接做图8的动作,方向相同,如图55。
第二十九式 高探马(图56)
本式是从东南转向正东的式子,从上式(图55)右脚尖转向正东,趁势向左转身,坐身于右腿之上,随即将左脚收回大半步,变为脚尖着地的虚步,脚尖也向正东;同时落左臂,屈肘,肘尖贴近左肋,左手与小臂平,变为仰掌,指尖向东;右手抓拳放开,随着转身的功作,收回胸前,继续向左前方伸出,置于左腕之右上方,成为立掌,掌心向北,眼视正东,如图56。这一式因为两手偏在左面,有人州做左高探马,原先是加左字的。
第三十式 左右分脚(图57一图60)
动作一:从上式(图56)右手向前伸出,至手和臂伸直成为俯掌时,继续向右方平移,至指尖向东南时,手臂落下再屈肘上抄变为仰掌,置于左腕之下,指尖向东北,左手随着右手转动的方向在胸前转半个圆圈将仰掌变俯掌,置于右腕上(如图线所示),指尖向东南,两内腕相搭成交叉形,同时左脚踏出大半步变为弓步,趁势向左面撇身;在撇身的同时,两手握拳上举置于左额之前,两内腕相搭成交叉形,均为立拳,左拳在里,右拳在外,眼向东视,如图57。
动作二:从上式(图57)在两拳上举的同时,趁势提右腿,随即向东南方踢脚,高与胯齐,脚面与脚相平,左腿伸直,同时,两 拳分开变掌,自上而下,右手落向东南方,左手落在左方,均为侧掌,两臂伸直与肩相平,身向正东,眼视东南,如图58。(图中要将左臂照出,故方向略俯)
动作三:从上式(图58)踢脚后随即向前落步成为弓步,脚尖向东,同时两手收回,在右胸前作成左手立掌,右手仰掌的形式(即右高探马的式子),身体与视线均向正东,如图59。
动作四:从上式(图59)两手向左面转圈,转成左手仰掌(在下)、右手俯掌(在上),两腕相搭的交叉形后,随即握拳上举,置于右额之前,两内腕相搭成交叉形,均为立拳,左拳在外,右拳在里,同时向右面撇身,眼视正东,形状与图57相似,但图57是左撇身式,这是右撇身式,手脚都要左右易位,请参考“动作一”的说明,图从略。
动作五:从上式(与图57相反的右撇身式)在两拳上举的同时,趁势提左腿,随即向东北方踢脚(右腿由屈变为略直).同时,两拳分开落下,左手落向东北,右手落向右方,均为侧掌,两臂伸直,与肩相平,身向正东,眼视东北,如图60(图58是右分脚,图60是左分脚)。
本式是左右脚连续起蹋的动作,中间的右高探马,在练熟以后,可以简化,即从图58落为弓步后直接握拳相搭,举至右额之上,接做图60的动作。如此,可以使左右连续分脚的动作,做得更加紧凑,原先在高探马之后,只有左右分脚的名称,也就是以这种做法为根据的。
第三十一式 转身蹬脚(图61一图62)
动作一:从上式(图60)两手屈肘收回,握拳上举,置于右额前,左拳在外,右拳在里,均为立拳,同时屈左膝成提腿式,小腿下垂,脚尖朝下,随即将右脚尖转向西北,身体也转向西北,跟视正西,如图61。
动作二:从上式(图61)随即将左脚向正西蹬出,脚尖微向里翘,两手动作与方向相反的图60的动作相同,眼视正西,如图62。
以上各式,在踢脚或者蹬脚之前,都有握拳上举的动作,请记住:凡在踢(蹬)左脚总是左拳在外、右拳在里,踢右脚总是右拳在外、左拳在里。以后还有踢脚动作,仍要这样。
第三十二式 进步裁捶(图63-图65)
动作一:从上式(图62)左脚蹬出后随即落在右脚的左前方一步,屈腿成弓步,右腿伸直,同时左手落下,接左膝后置于左腿之旁,左臂垂直,掌心向下,右手先收至右颊旁再向
前推出,由侧掌转为正掌,身体和视线均向正西,如图63。遮一动作与图14的动作相同,但方向相反,可参阅图14的有关说明。
动作二:从上式(图63)右脚上前落在左脚的右前方一步,屈腿成弓步,左腿伸直,同时右手搂右膝,放在右腿旁,左手先提至左额旁再向前推出,均与上式的动作相似,但手脚要左右易位,方向不变,如图64(可再参阅方向相反的图18的有关说明)。
动作三:从上式(图64)左脚上前一步,回复图63的弓步式,同时左手搂左膝后,循弧线从左方向上转置于右肘之旁,成为斜立掌,右手握拳提至右颊之旁,随即向下前方捶下,
成为倒拳,要与左手立掌同时完成动作,身体微向前倾,眼视右拳的前方,如图65。
上面一二两动怍,为便利钾学,故按照搂膝拗步的式子分别图解,练熟后,应当作成连续搂膝上步的式子,将左右手的前推动作略去。
第三十三式 翻身撇身捶(图66)
本式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65)右拳向上向后翻,变为仰拳,身体办趁势向后转,左脚在原地脚尖转向正东,右脚从左脚的右后方随同转身移至左脚的右前方,相距一步,成为屈右腿的弓步,同时,左手在右拳翻转时仍搭在右臂肘部一起转动,先变为府掌,当右拳从胸前抽回移置于右面肋旁的同时,左手再向前捋出变为立拳,臂微屈,身体由正东微向右撇,眼从左手指尖之上平视前方(正东),如图66(希参阅方向榭反的图46的动作)。
第三十四式 上步高探马(图67)
本式也是重复式了,上式(图66)为右腿弓步,现在左脚上步变为左腿弓步,同时左手向左肋收回转为仰掌,指尖向前,右拳放开向胸前伸出,变为立掌,掌心向北,身体和视线均向东,如图67。
第三十五式 披身踢脚(图68)
本式是图57和图58的重复式子,不过在踢脚后身体要微向左后方倾侧,使下一式可以趁势退步,其他说明从略,蹋脚的姿势如图68。
第三十六式 退步打虎(图69-73)
动作一:从上式(图68)右腿趁身体向左后方倾侧的余势向西北方落下伸直,屈左腿为弓步,右臂照原状伸向东南不变,左手上举,循抛物线向东南方落下,置于右肘的左下方,均为立掌,身体合视线均向东南,如图69。这一动作,摄初是用跳跃动作的,即右腿落下耐左脚踢起,后来不用跳跃曾改为交叉步式,即右腿跪在左腿的后面,如图69妁参考图,现在交叉步也好久不用了。
动作二:从上式(图69)两手不变,左脚退后一步,屈右腿为弓步,方向仍为东南,如图70。
动作三;从上式(图70)右手自上而下循弧线收回胸前,握成立拳,拳背向外,左手自下面上循左面弧线举至左额上方,握成虎口向下的反拳,两拳虎口上下相对,同时,屈左腿,将右脚收回半步,变为脚尖着地的虚步,身体转向正东,眼视前方,如图71。这一动作,有抬腿与不抬腿两种做法,抬腿很不易傲,因为本式要连续退步,还没有站稳就要抬腿,初学都有困难,故此处用虚步式,使身体可以站稳。如要练习抬腿的式子,请参阅图71的正面图。
第三十七式 二起脚(图72)
本式有两种踢法,一种与图58的踢法完全相同;一种是从上式(图71)右腿先向正面提起,再顺势用横扫式向右面踢出,同时,两手向左右平分,均变为俯掌,右手指尖向东南左于指尖向东北,身向正东,眼视东南,如图72。
第三十八式 双峰贯耳(图73—74)
动作一;从上式(图72)右脚趁势向前落下成为弓步,同时两手转为仰掌向胸前会合,随即向腹前按下转为俯掌,指尖相对,两臂微屈作环抱形,身体和视线均向正东,如图73(本图为照片方便,方向略偏东南)。
动作二:从上式(图73)步法不变,两手丘左右分开向上翻转,趁势握拳,分置于两额前成为立拳,虎口相对,两臂微屈,仍作环抱形,方向仍为正东,如图74(该图的两拳是两手由下而上.未举到额前的姿势,故较正面图的两拳为低。正面图因摄影角度不合、两拳亦嫌微高,练习时应放低一些)。
第三十九式 翻身二起脚(图75-78)
动作一:从上式(图74)跪左腿弓右腿,向右转身,两腿成交叉步,两立拳亦趁势交叉置于右颊前,左拳在外,右掌在里,两内腕相交,左拳拳心向里,右拳拳心向外,身体偏向东南,跟视正东,如图75。
动作二:从上式(图75)右腿伸直身体立起,左脚趁势向东踢出(亦可用蹬脚),两拳左右分开,左手循抛物线落向正东伸平,右手循抛物线落向南方伸平,均为侧掌,与图60的动柞相似,身向不变,眼视东方(略偏北),如图76。
动作三:从上式(图76)左脚不落地,右脚尖向右转向正西,身体亦转为同一方向,两掌趁势握拳,收回胸前,成交叉式,置于右颊前面,均为立拳(左拳在里,右拳在外),眼视西南,如图77。
动作四:从上式(图77)左脚向前落步成为弓步,随即将脚尖转向东北,变为坐腿式,右脚趁势将脚尖转向正东,收回大半步,变为脚尖着地的虚步,两拳不变,但在转身时趁势移置于左颊之前,身体偏向东北,眼视正东,如图78。另附正面图,以供参考。
动作五:从上式(图78)右脚向东踢出(因为是转身式,也可用蹬脚,但右脚已落地,与前面第三十一式转身蹬脚的提腿踢出不同,所以还是用踢脚为顺,上面“动作二”的踢左脚,因为是蹲身式,用蹬脚是方便的),两拳变为侧掌,与图58的动作完全相同,方向也同为正东,图解从略。
这一式子,在图解里,虽然分做五个动作,但在连续进行时,实只有转身踢左脚和翻身踢右脚两个连续动作,以踢右脚为主,所以叫做翻身二起脚。又,本式是由上一式的向东,在左右踢脚后,仍转回原方向,初学时很容易弄错方向,希注意。
第四十式 撇身捶(图略)
本式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如图58)右脚落地时接做图45和图46的动作,但方向恰恰相反,是向东不是向西,图解从略,这一式子,也有改用“高探马”的,不如撇身捶为顺,故照旧不改。
第四十一式 上步搬拦捶(图略)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如图46,但方向相反),左掌右拳一起向前伸出,左脚趁势上前一步,成为弓步(如图22),随即左掌微微收回,右拳抽回到右肋旁,变为立拳,趁
势坐右腿,左腿变为虚步(如图23),以下接做图24的动作。这一式子,是上步不是卸步,与二十四式不同,方向也相反,与笫九式方向相同,希注意。其余动作可参考图47-图49或者图22-图24的有关说明,图解从略。
第四十二式 如封似闭(图略)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如图24)接做图25、图26和 图27的动作,图解从略。
第四十三式 十字手(图略)
第四十四式 抱虎归山(图略)
第四十五式 揽雀尾(图略)
第四十六式 斜单鞭(图略)
以上四式都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如图27)接做第十一式一直到第十四式为止,动作与方向完全相同,图解从略.
第四十七式 野马分鬃(图79-图84)
动作一:从上式(如图33,但不参照原路线)左脚尖转向西方,右脚收回半步变为虚步,同时两手拢向胸前变为立掌(如图79);随即屈左肘,使左掌靠近右肩,右掌趁势落下,变为垂掌,手臂伸直,斜向身体左面,身体亦微向左转(脚步不动),眼视西北,如图80。另附正面图,供参考。
动作二:从上式(图80)右脚上前半步变为弓步,同时两手向上下分开,右掌自下而上向西北方伸出,变为仰掌,左掌从右肩落下向采南方撩出,变为俯掌,两手分向上下时,掌心要相对而过,右手向西北上伸时,右肩随同侧向西北,身体和视线均偏向西南,如图81。
动作三,从上式(图81)步法不变,身体右侧回正,同时,两手仿照图80的动作,将右手拢回左肩变为立掌,左手向右方落下变为垂掌,身体微向右转(脚步不动).眼视西南,如图82。
动作四:从上式(图82)左脚上前一步变为弓步,同时,两手上下分开,左掌自下而上向西南方伸出。变为仰掌,右掌从右肩落下向东北方掠出,变为俯掌;在上下分手时,掌心相对而过,左肩随同左手的伸出侧向西南,身体和视线均偏向西北,如图83。
动作五:从上式(图83)步法不变,身体由侧回正,左手拢同右肩,右手落向左方,与图80的动作相同(但脚步不同),如图84。
动作六:从上式(图84)右脚上前一步变为弓步,两手上下分开,与罔81的动作完全相同,图解从略。
动作七:从上式(如图81)右脚收回半步变为虚步,两手拢回胸前均变为立掌,如图3,以下用图80和图81的动作重复-次做到图85的式子为止,可参考动作一和动作二的说明,图解从略。
第四十八式 玉女穿梭(图86-图91)
动作一:从上式(图85)左脚移置于右脚前半步变为虚步,同时,左手上抄,屈臂作环抱形,变为仰掌,置于左朐前,高与肩平,右手从右上方循抛物线向左手小臂落下,翻成俯掌,身向正西,眼视西南,如图86。
动作二:从上式(图86)左脚随即踏出半步变为弓步,两手照原状趁势向西南方送出,边送边向外转左膀,转至左手掌心向下时,趁势坐右腿,左脚回复为虚步,左膀继续向上转,至左掌掌心转向西南,将变为反掌时,右手趁势向南方(微偏西)推出,变为立掌,左脚再回复弓步,身体转向西南(脚步不动),眼视同一方向,如图87。
动作三:从上式(图87)右手立掌转为仰掌,左手随即收回落在右手小臂上,变为俯掌,同时把向西的左脚尖向右转向正东,身体随同向后转,右脚移至左脚前半步变为虚步,身向正东,眼视东南,如图88。
动作四:从上式(图88)右脚踏出变为弓步,两手向东南方送出,同时转右膀,至右手掌心向下时,趁势坐左腿。表靠变为虚步,右膀继续翻转至右掌心转向东南将变为反掌时,左手趁势向南方(微偏东)推出,变为立掌,右脚回复弓步,身体转向东南(脚步不动),眼视同向,如图89。(附注:图86和图87是玉女穿梭的第一个左式,图88和图89是转身后第一个右式,两式动作相同,但身体的方向和手脚的左右都是相反的)。
动作五:从上式(图89)右手向左落下变为垂掌,左手举至右肩前变为立掌,同时,右脚收回半步变为虚步,形式和动作与图80相同,但方向相反(应当是向东),以下接做图8l的动作(方向与图81相反),以上是野马分鬃的式子,从此式左脚上前一步接做图86和图87的动作,身体和视线均向东北,如图90(这是转身后的第二个左式)。
动作六:从上式(图90)接做图88和图89的动作,身体和视线均向西北(两手的动作可参考图88和图89的说明,但方向是相反的),如图91(这是转回原向后的第二个右式)。
第四十九式 揽雀尾(网略)
本式是重复式了,从上式(图91)接做图3到图6乙的连续动作,说明见前,图解从略。
第五十式 单鞭(图略)
本式也是重复式予,从上式(如图6乙)接做图7和图8的动作,方向相同,图解从略。
第五十一式 云手(图略)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如土8)接做第二十七式的各项动作,方向相同,图解从略。
第五十二式 单鞭(图92)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如图54)接做图8的动作,成为图92的式子,图解从略。
第五十三式 下势(图93)
动作一:从上式(图92)两脚尖转向东,右腿趁势伸直,使左腿成为弓步,同时,左手屈肘,将掌心转向南,仍为立掌,右手放开抓拳,循抛物线自后而前落在左腕之下,变为立掌,掌心向北,身体和视线均向正东,形式与图22相同。
动作二:从上式(如图22)右脚向西北退后小半步,脚尖向南转(略偏西),身体趁势蹲下,体重偏向在右腿方面,左腿伸直,脚尖转向东南,脚底全部着地,在蹲身的同时,两手下沉,左臂仲直,指尖接近左脚,变为侧掌,右手抽回胸前,指尖接近左臂肘部,亦变为侧掌,身体向南(略偏东),勿弯腰低头,眼视左脚前方,如图93。
第五十四式 金鸡独立(图94-图96)
动作一:从上式(图93)身体向前直起,右腿趁势伸直,左腿弯屈变为弓步,两脚尖转向正东,两手随着身体的直起同时抬起,将右手伸出在左手的前面,仍为侧掌,掌心分向左右,身体向东,眼视右手前方,如图94。
动作二:从上式(图94)右手继续向上抬起,转为反掌(拇指在下)置于额前上方,指尖向北,左手转为俯掌随即向下按,指尖向南,微向上翘,在右手抬起的同时,右腿随同提起,膝高于胯,右脚在左膝前,脚尖翘起,左腿直中微屈,身体和视线都向正东,如图95(所附正面图两手距离较近,是比较含蓄的姿势)。这是右式。
动作三:从上式(图95)右脚向前落下成为弓步,右手随同落下转为俯掌,右脚踏实后,左腿随即提起,左手同时自下而上穿过右腕向上举起转为反掌(拇指在下)置于左额之前,方向不变,如图96(附正面图),这是左式。
上面是做左右同样的“金鸡独立”,如做左右不同样的“金鸡独立”,可参照图96的式子,在做到两手左上右下同为仰掌时(即左手未转反掌,右手未转俯掌之前)就转接下式“倒撵猴”。
第五十五式 倒撵猴(图略)
本式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96)左手落向前方伸出,转为立掌,臂伸直,与肩相平,同时右手落下置于右胯之旁,左腿趁势向后伸出,右腿弯屈成为弓步,方向不变,形式与图37相同,这是第一个倒撵猴。以下接做第二第三两个倒撵猴(即第十六式的动作三和动作四),方向不变,图解从略。
第五十六式 斜飞势(图略)
第五十七式 提手上势(图略)
第五十八式 白鹤亮翅(图略)
第五十九式 接膝拗步(图略)
第六十式 海底针(图略)
第六十一式 扇通背(图略)
第六十二式 擞身捶(图略)
第六十三式 上步搬拦捶(图略)
第六十四式 上步揽雀尾(图略)
第六十五式 单鞭(图略)
第六十六式 云手(图略)
第六十七式 单鞭(图略)
以上十二式都是重复式子,可从上式(如图37)依次接做第十七式到二十三式(即撇身捶式)的各项动作,再依次接做第四十一式(因六十三式是步式,故不用二十四式)和第二十五式到第二十八式的各项动作,以做到图97的式样为止,图解从略。
第六十八式 迎面掌(图98)
本式从上式(图97)两脚脚尖一起转向正东,趁势屈左腿伸右腿,变为弓步式,同时,右手放开抓拳,自后而前掠过左手(此时左手亦正在抽回)循左臂下面收回,置于左腋下,变为俯掌;左手原为立掌,趁势收回转为仰掌,在右掌下徐徐抽回胸前,再从右掌上面绕过,向前伸出,转为正掌;身体和视线均向正东,如图98。
第六十九式 转身十字攥莲(图99- 图100)
动作一:从上式(图98)俩脚尖向右一起转向西南,同时右脚脚跟提起变为虚步,在转身时(即转脚时),右手趁势下接,左手趁势上举,转为反掌,掌心向前置于左额上方,身体偏向西南,眼视正西,如图99。
动作二:从上式(图99)右脚趁贽提起高逾左膝,随即循弧线从左向右横踢(用脚的外侧不用脚尖),同时,左手自上而下从右方掠向左方拍脚而过(拍不到脚的,可以拍腿),身体转向正西,右手仍在腋下,眼视西北,在将要拍腿时的形状,如图100。
第七十式 接膝指档捶(图101一图102)
动作一:从上式(图100)在拍右脚后,右脚趁势落在左脚的右前方成为弓步,同时右手从左腋落向前方,在右脚未落地前,搂右膝;另一面,左手在拍脚后,即屈肘转到左颊旁成为侧掌(指尖向前、掌心向里)并随即向前伸出,完成搂膝拗步的式子,如图101。
动作二:从上式(图101)随即上左脚,落在右脚左前方半步,先作虚步(脚跟或脚尖着地都可),由右腿承载体重,同时,左手落向左膝右方搂左膝而过,右手屈肘提起随势握拳(虎口向上)置于右胁旁。在上述三动作同时完成的时候,左脚随即开出半步,脚跟一着地,再屈膝落脚掌踏成弓步,同时,右拳随势向前下方伸出(虎口仍向上),其时,左手在搂膝后已循弧形动作回到左膝前,即趁势置于右臂的肘弯旁,上述左手,左脚和右拳的动作也要同时到达定点,如图102。
第七十一式 上步揽省尾(图略)
本式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102)右脚上前一步,在左脚前成为虚步,两手向上举起,做成图3的形式,以下再接做图4、图5和图6的动作,图解从略。
第七十二式 单鞭(图略)
第七十三式 下势(图略)
以上两式都是重复式子,可从图6乙依次接做第五十二式和第五十三式的动作,做到图93的形式为止,如图103。 ‘
第七十四式 上步七星(图104)
本式从上式(图103)身体向前直起,右腿趁势伸直,左腿弯屈变为弓步,右脚随即上前一步变为虚步,脚跟着地(也可脚尖着地),此时左腿由弓步变为微微屈膝的直立式,同时两手向胸前会齐,右手继续上举,高出左手之上均为立掌,方向仍为正东,如图104。
第七十五式 退步跨虎(图105-图106)
动作一:从上式(图104)右脚退后一步,腿伸直,屈左腿为弓步,两手趁势落下,微向右偏,变为垂掌,成交叉形,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臂近乎垂直,身体向东,眼视两手前下方,如图105。
动作二:从上式(图105)向后坐身,右腿直立(膝微屈)。左腿随势提起,膝高于胯,小腿伸向右方(即南方)脚尖向东南,无需上翘,同时两手左右分开,左手成为抓拳。臂伸直与肩平,右手成为立掌,臂伸直,较左臂略高,身体仍向东,眼视东方(略偏向东北),如图106(此圈因摄影角度不合,故右手显高)。附正面图供参考。
第七十六式 转身迎面掌(图107)
本武从上式(图106)左脚趁势循右方向后落地成为弓步,身体转向正西,右脚趁势转脚尖,两脚尖均与身体同向,在转身前,右手拢回左肩前,仍为立掌,左手趁势落下,再向上转至右腕里面,在右手移置左腋下的同时,趁转身余势放开抓拳向正西伸出,变为正掌,眼视西方,如图107。
第七十七式 转身双摆莲(图108-图109)
动作一:从上式(图107)两脚脚尖同时向右转向正东,左腿微屈,右脚收回少许变为虚步,同时两手一起向右面平移,右臂伸直,右手变为立掌,掌心向南,左手拢至右胸前变为俯掌,指尖偏向西南,身体转向东南,眼视右手,如图108。
动作二:从上式(图108)左腿立直,右腿趁势提起,膝高予胯,小腿向左面伸出,同时两手微向上举,当右脚从左向右横踢时,两手随即自上而下向左方拍右脚(拍不着脚时也可拍腿),左手先拍右手后拍,要依次掠过脚背,身体方向不变.双手拍脚后,眼视东南,在提腿时的形式如图109,两手将要拍下时的姿势,请阅图l09的正面图。
本式与转身十字摆莲同,在拍脚后,右脚就立即着地,故未能把拍脚后的形式摄成图片。
第七十八式 弯弓射虎(图110一图112)
动作一:从上式(图109)两手拍右脚后,右脚随即向左脚的东南方落步成为弓步,左腿伸直,此时两手已随着拍脚的余势仲向左方成为俯掌,身体向东,眼视东北,如图110(图中两手看不出,可参考图110的正面图)
动作二:从上式(图110)脚步不变将两手从左面落下循弧线经过腹部移到右面,仍为俯掌,身体方向不变,如图111(附图111的正面图),随即趁势握拳向东方击出,右拳在上为反拳,左拳在下为正拳,两拳平行,虎口相对,身体微向东南,眼视正东,如图112(所附反面图,两拳距离较近,也是比较含蓄的姿势)。
第七十九式 上步迎面掌(图113)
本式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112)左脚上前一步,右拳变为俯掌,左拳变为仰掌,左掌微微抽回,右掌向左掌前落下,左掌再从右掌上面向前伸出,转腕变为立掌,身体与视线均向正东,如图113。也有在本式前先做一“上步高探马”的式子,再接做迎面掌的,本书认为略去高探马在动作上比较紧凑,故照旧不改。
第八十式 翻身撇身捶(图114)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113)左手收回置于右手下面,随即向右转身转向正西(先转两脚脚尖),同时右手握拳上翻置于右肋旁成为仰拳,左手从右拳拳心捋出伸向前方变为立掌,如图114。
第八十一式 上步高探马(图115)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114)左脚上前一步成为弓步,左手屈肘变为仰掌,右拳放开,向前伸出鬣于左掌之上成为立掌,身体仍向正两,眼视右手前方,正准备再上步接做下一式的形状,如图115。
第八十二式 上步揽雀尾(图略)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115)右脚上前一步,两手趁势翻转接做图4、图5、图6各动作,说明见前,图解从略。
第八十三式 单鞭(图略)
本式也是重复式子,从上式(图6乙)接做图7、图8两动作,淤明见前,图解从略。
第八十四式 合太极(图略)
本式是最后一个式子,从上式(如图8)两手同时落下置于胯旁,变为垂掌,掌心向后,右脚随即向左并步与左脚成为平行步,回复第一式的形式,如图116。
以上所作图解,主要是把上肢和下肢的动作,分别作了说明。对于很重要的腰部动作,仅仅在第三式(揽雀尾)最后一段的说明里略为提及,其实,太极拳的每一个式子或者每一个动作都要在动手动脚的同时一起动腰的(参阅盘架子法则里的“灵活”一点),初学虽然可以不在动腰上下功夫,但动腰是全部动作里的一个重要部门,所以在开始学习动作时也应当十分注意它。其次,太极拳的动作是要全身同时活动的,在图解里,已经在许多动作上加上“同时”字样,也希望学习者给以注意。至于其他法则,应当根据学习程度而酌分先后,在盘架子的法则里已经作了总的说明,足供参考研究,而且在图解里也无法细说,所以一概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