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藩,生l920年,卒子l991年,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代表人物。自幼从师李逊之学习武式太极拳,随李石泉学习器械,深得两位老师的器重,习武成痴,全面继承了武式太极拳之衣钵,并总结出新的练功要诀:"立定脚跟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这不仅是走架行功的基本要领,也是平时为人处事的哲学。他讲练武式太极拳不能单凭时间来计算,重要的是练完每个架子就要总结练这个架子的体会,有很多东西是在长期的走架子中体会出来的,用心去练,按照要领,守住身法,加上老师的指导,功力才能提高得快。
他讲到,两人推手较技,首先要注意接好对方的劲。退是进,进是退,遇上对方的劲,一粘即走,同时还要进中有退,退中有进,在进、退转换的同时不是表现在手、臂上,而是在腰腿上表现出来。进是打人,退也是打人,两人一点不接触是无法发放人的,必领通过皮肉的感觉,借对方的劲,顺势借力达到把人发放出去的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李锦藩在继承传统武式太极拳上下了很大功夫。他说由于旧社会封建势力的影响,武式太极拳很多东西只是在少数族人内部传习,老一辈的自藏本还没有贡献出来,如《七言四字解》其内容有"脚手不随者不能,周身不一家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这些内容从来未见诸报刊、拳书。《授艺精言》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李石泉授艺时的口述记录,内附拳械秘本。下册是李逊之授艺时的口述记录,这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据言按此口述练功,可免于迷途而臻于成熟。除这些武、李先人遗下来的手稿外,李家还有六种未外传的拳械套路,即武式太极拳小架,两路炮锤,陇西式太极刀,陇西式太极剑,一路杆子。经过多年的苦练,李锦藩尽得师父之生平技艺,把武式太极拳所有的精华套路完整的继承下来了,其内功纯正,功力深厚,意到气到,气到劲到,随处能化能发,出神入化。当年李亦畲先生留下的练功的大铁杆子重的80斤,轻的40斤,80斤的在文革期间被人化掉了。李锦藩去世的前两年,还拿起铁杆子一气可抖一百多下。在那黑白颠倒的岁月中,破四旧运动,不准习练武术,说练武的人都不是好人,一度武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能公开练,就半夜当人们都熟睡的时候起来练拳。祖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民族的瑰宝,不能失传。他以超人的毅力和意志苦苦地追求太极拳艺,使武式太极拳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中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为后来的武式太极拳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锦藩先生由于过去得到李家前辈的口授心传,对武禹襄、李亦畲的拳论能准确地阐释。李家历代虽研习太极拳,但祖训不准以教拳为业,授徒极少。从李亦畲、李启轩到李石泉、李逊之又到李锦藩,这个以耕读为业,不以教拳问世的书香门弟之家,武式太极拳却能历代相传,声光灿然,久久不坠,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李锦藩在自己练功的同时注意选择合适的传人,1972年,遇一热血青年乔松茂,他诚心学艺,练功刻苦,感动了李师,经过多方考察和长时间的接触认为孺子可教,经过李氏家族的商讨,把全部武式太极拳的精髓、要诀传给了乔松茂。李锦藩高兴地说: "我不是历史的罪人了,武式太极拳没有在我这一代失传,我死而无憾了。" l991年8月2日,李锦藩为筹备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劳累过度离开了人间,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