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印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省中部农村一个家庭。爷爷李玉琳幼年丧父,是李家的独子,母亲怕他夭折绝后,自幼便送他拜师习武,不料从此使李家走上弃农从武的道路。李玉琳师出名门,先后拜李存义,郝恩光学习少林拳,形意拳,拜孙禄堂学习孙式太极拳,八卦掌,拜李景林学习杨式太极拳,武当剑。曾任上海尚德国术馆馆长,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哈尔滨太极拳社社长。被誉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太极拳开拓者”
父亲李天池走上了武医结合的道路,以太极拳,气功,按摩治疗病人,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著名医生。
叔叔李天骥,毕业于山东省国术馆,得到父亲和孙禄堂,李景林名师的指教,曾任哈尔滨国术联合会主任,工业大学讲师,中国武术队第一任总教练,被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他主编了“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第一批国家统一武术教材,广泛流传世界各地。
李德印幼承家训,在爷爷的严格监督下八岁开始习武。从小学起爷爷就为他订出了“白日习文,夜晚习武”的规矩,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坚持练功。从最基本的三体式,太极起势练起,一招一式直到爷爷认为满意为止。就这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练就是十二年,打下了坚实武功基础。
1957年李德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专业,这是全国著名的一所大学。他本来的理想是毕业以后作一名出色的经济师,然而他的体育才华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他在学校是优秀的短跑跨栏选手和摩托车运动员,并且代表学校取得了北京市大学生太极拳比赛冠军。在他身边带动了一大批武术爱好者,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太极拳热。学校决定在体育课中增设太极拳内容,聘请他毕业以后留校做体育教师。爷爷,父亲,叔叔都鼓励他继承家业,做家族中第三代武术接班人。这样的背景下终于使李德印走上了武术事业的人生。
让太极拳走进大学课堂和千家万户
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体育项目,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却长期被冷漠。不少学校认为它“神秘难学”“江湖体育”不适合大学生拒绝列入教学之中。李德印却认为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自然协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现代生活中安全有效的健身手段。做一名中国大学生不了解武术和太极拳是中国体育教育的失误,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菲薄。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把简化太极拳列为学生体育必修课,使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接受轻松愉快的太极拳学习。同时在课余开展了“打拳,做操,跑步”为中心的体育活动。每天清晨和课间随着太极拳音乐翩翩起舞,成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普及内容。两年以后他组织的学生武术队一举夺得了北京市大学生武术比赛的13块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