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精品

我读李经梧(一)

文/ 梅墨生

我仍然觉得老师是一座山,仰之弥高;老师也是一汪海,俯之弥深。
——作者题记

我无论如何也不敢说“曾经沧海”这四个字。不过,以我四十余年的浮生阅历,也算经见过不少人和事。有些人和事,真的就是过眼烟云,早已随岁月而淡忘,而有些人和事则不然,岁月愈久,反倒愈加浮现,常常忆起,难以释怀。
一代太极宗师李经梧先生仙逝已近十年,然而去年一年内我竟四次梦到老人家,其中三次是为我说手,一次是他抽着香烟,坐在沙发上笑眯眯地看着我。每次觉醒,不禁怅然若失,以至双眸为湿。
我是一个深信缘分的人。与恩师的缘分达12年之久,可惜,后来我到了北京,见老师的机会少了。
当我命笔之际,忽觉先生显隐行藏的一生我是既熟悉又陌生,对于老人家的道德与功夫修为,我究竟知道多少?尽管,我曾经数年间亲承謦欬,多蒙教诲,然而,我仍然觉得老师是一座山,仰之弥高;老师也是一汪海,俯之弥深。回想老师的风范与为人,点点滴滴,就如我再次阅读一本厚重的书,记下一点笔记,以供与我一样景仰前贤、热心太极文化的人士同享。
武功没有天下第一
几乎没有人不对中国武功抱有几分神秘感。中国武功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包括神秘文化的产物。我的武术蒙师俞敏先生在我少年时代也确实展示过神奇的功夫,比如点穴术,亲眼所见,不能不信。少年时读古代武侠小说,也不禁神往于那些神奇的超人本领。至今我依然认为中华武术的特征之一便是“在内不在外”,它的神秘性是与它的武学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由于重内功,所以人难见其妙而常易领受其外发,于是以为神。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人的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合其德,所以常人不解其道,故神奇而神秘。一次,经梧先生对我说:世上没有天下第一的武功。怎么证明你天下第一?你与天下所有的高手都比试过吗?无法全比试,当然也就无法证明你无敌手。所谓的“无敌”都是相对的,在你能遇到的人中你取胜了,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更高的高手也许根本你就未遇到。杨禄禅号称“杨无敌”,陈长兴被誉为“牌位大王”,说明他们有真功夫,功夫过人,但也不能说天下第一了。功夫有假的,那是走江湖卖艺的,也许他谋生混饭吃,不得已。而真功夫呢,也不一样,有一人敌、三人敌、十人敌、百人敌、千人敌,甚至万人敌。万人敌,也是形容。所以,功夫不可夸大,但功夫确实没法穷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武功高度,高手多的时代,大家都高。真正的高功,不战而胜,不用动手,人家就佩服了,你是最高的功夫。什么东西能如此呢?只有道德和德性。以德服人,是最高的太极拳功夫。
当时我听了老师这番话,以为就是《孙子兵法》的思想。今天仔细想想,不止如此,其中还有老子的思想,既辩证又朴素、又深刻。这是迄今为止,我听到和读到的最好的“太极拳论”。老师毕生修炼太极功夫,人们说他功夫高,多是说他的手高,其实,我今天才明白,老师是心高、品高,也就是人高。别看他普普通通,老人家的不普通处人或未见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境界,经梧先生的人生才那么平常而超常。对了,他末了还说:就算你功夫再好,给你一枪试试?在今天,练功更不是为了打别人了。打什么人也不行,都得偿命。练太极就是为了强身健体,修心养性,有一种乐趣。我忽然明白,老师对武功的求真背后,还有一种超脱的认识,难怪他老人家的后半生,那么随和平常,与世无争。
述而不作
经梧先生活了86岁,练武70年,拜师访友与武林中人相识颇多,20世纪40年代即为“太极五虎上将”之一而声噪京城,50年代又折桂北京与全国武术赛事荣获金牌,还出任过北京武术队教练和全国比赛的裁判等,不但精通陈、吴式太极拳,同时研练孙、杨式以及一些国家竞赛套路,但是,他竟然从不著述,我多方搜求,也只找到二三篇文章,再就是他在耄耋之年在弟子们帮助下整理出版的《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和《太极内功》了。此外,5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体委的组织下,他曾讲述了(李剑华执笔)《陈式太极拳》第一路的动作说明(此书稿初版时写上了李师的名字,后来再版时则无李师之名了)。除了上述这些“著述”,先生就几乎没再写过任何别的东西。一代太极高手却只有片言只语留下。而且,《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一书,约30万字,汇集了先生毕生演练的主要拳械,然而遍阅全书,老人家竟然一句心得也没说!这实在让人费解。试看如今坊间所出太极拳书籍,优劣混杂,东拼西凑的东西比比皆是,误导着学习太极拳的人,而先生艺融四家,深通内功与医道,却无一点心得体悟?绝不可能。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是不会写、不能写吗?也不是。先生所著《练习太极拳的要领、要求和特点》一文,不仅阐理精要,文字也极简约通达。《太极内功》一书虽有学生帮助整理编写,但其逻辑结构之严谨,述说表达之清晰也是事实。客观上说,先生文化水平确实不算高,只在早年读过私塾,前半生多在经商,比起一些文人墨客自然不长于文墨。但是以先生之聪慧与水平,写些习武经验是毫无问题的。不然,他为什么能反复阅读赵铁庵老师所赠《太极拳秘宗》一书,并从其“太极阴阳颠倒解”一篇而悟创“太极内功”呢?
一些太极拳同道包括一些同门师兄弟都曾对此表示不解或遗憾。
一次,老师说完手,我问先生:您怎么不多发表些习拳文章?先生笑了笑说:老师肚中没墨水,不善长写啊。不像你王培生师叔,会写、能写。我说老师太谦虚了。先生又说:不是谦虚,是自己量力。我说:老师多写些可以启迪不少人啊。先生深深吸了口烟,吐了一个烟圈,便一直沉默不再答话。老师为什么不想写?这成了一个谜。
在老师辞世后,每当我翻阅《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想从中找到老师的一些经验性文字时都会有些“失望”。这本书当初老师也是不肯出的,是众多弟子多次劝说下,他才勉强同意的。书既然出了,却只写了传统套路,收录了一部分《太极拳秘宗》,其他发挥性文字一句也没有,真是干净!一次,李秉慈师叔也向我表示对这本书的一点遗憾。
为什么?当我在书坊翻着一些含金量不够的太极类书时,总不免会想到老师为什么会如此“吝啬”。要知道,他一生教过的人逾万,学生逾百,弟子也有数十人,老师是不算保守的啊。
孔夫子是“述而不作”的。世间事就是如此。无知者、小知者、浅知者总会大言不惭,美言哓哓的,真知者都选择了不说,这缄默让人难以捉摸!老子说:大道无形。古人又说:圣人行不言之教。我现在似乎慢慢懂得了先生的“述而不作”。记得有一次老师对我说:我教给你们的都是你师爷们教我的东西,我基本上保持原貌传给了你们。是原汁原味。当然不能说里边没有我的体会。拳是练出来的,更要有悟性。当年你陈师爷教拳很少说什么,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书上写的都是知识,要多学习,但也不能迷信书,要是光靠看书就练好了拳,那不都成了家了?
我不知道先生这段话是不是可以为他的“述而不作”作个注脚。天下的事,本来就不可能都弄明白,老师此举可以任人猜想。世间的书太多了,有用的也很少。老师这本书,出了也像没出,它是本无字书啊。至于我们从中领会到什么,全在自己了。
不拍录拳照
不爱拍拳照,这是经梧先生给弟子们的一个鲜明印象。到目前为止,我知道老师留下的拳照只有1982年大勇、德和、益建、徐翔、志明等几位师兄组织拍摄的一套陈式一、二路拳照,算是老师最完整的一套拳照了。2003年我从中选出21张发表到《中华武术》第4期上,立刻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一时间,许多网站都转载了。国际音像文化交流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精粹》VCD介绍先生,也是选用的其中几张拳照。要知道,老师从上世纪50年代末移居北戴河以后,很少外出,更不宣传,他炉火纯青的拳艺,外人也难以得见。此次刊发的先生拳照虽仅是露了冰山一角,然而已足让人大开眼界。
另外,徐翔师兄自费出资在1980年也给老师拍过一组陈式拳照,约有30多张一、二路定式,这是目前所见老师最早且有系统的拳照了,可是,先生时年已68周岁了。
而吴式拳,先生竟然没有一套拳照留下。似乎仅有20世纪60年代初的那张“退步跨虎”一张!80年代后虽也偶尔拍一两张拳照,几乎都是陈式一两个动作。
我曾多方搜寻,也仅止于此。演练器械的照片更近乎无。
那么拍摄录像呢?先生就更少拍,我目前收集的先生录像资料该是最全的了,然而,也少得有限,有些都是老师晚年坐在椅上与弟子或徒孙们说手了。
客观地说,那时节拍照、录像都是费用较高昂的,一般人家都做不到。但是师兄弟们凑钱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老人家主观上不愿意拍。印象中,每次一说到这事,老师都是不同意。为此,我专门询问过先生,他的回答也简单直白:我老了,拳打不出当年的神气,有些姿势也做不到位,留下拳照会让后人笑话,更怕贻误后人。
我听后愣了半晌。没办法,先生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仅想到了自己的体面,更想到了贻误后学的责任。
我曾在友人的帮助下,费尽周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先生最早的录像(实为电影)资料——1958年应国家体委之邀由老师示范演练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科教片的原始录像。那一年先生46岁。这是先生最早的演拳影像资料了。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先生中年的打拳风姿。
有时,我看到许多太极拳家的出版物上有那么多拳照,十分羡慕,觉得老师留下的打拳资料太少了,不禁觉得有些遗憾。可是,现在想想,世间的好东西总是不会太多。正是因为它稀有,才弥足珍贵。况且,窥一斑而知全豹。就先生留下的有限拳照,我们已经能够一瞻大师风采了。若是相比于杨露禅、武禹襄那代人,老师已很“幸运”了。我们也该知足了。
先生早已远行。但先生遗世的有限拳照和录像资料就如书艺中的碑帖,后学可以不断学习、欣赏、玩味其中的内蕴,我们也可以满足了。王羲之的墨宝当然不可多得。颜真卿不也只有那么几件墨妙留下来吗?
不愿拍录拳照,更让后人想往。这也是经梧先生的淡泊隐退吧。君子不器,大象无形。
没有门户之见
历来练武之人,多有门户之见。此种习气很少习武者能不沾染。所谓先入为主,既有成见在先,就不容易见人之长处而虚心学习。于是门派纷争,同行是冤家,既不利于武术界团结,也极大地阻碍了中华武术的良性发展。我甚至认为这种习气之有无,正是体现一位武术家道德修养的试金石。
李经梧先生从无门户之见,他虚怀若谷,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因此才能练成过人的功夫。上世纪40年代初期,经梧先生已经是吴式太极门的“五虎上将”,但他听说陈式拳很厉害,在北平有个陈发科与人较技从无败绩,于是便前往拜访,试手之后输给了陈发科,便从此带艺学习陈式太极,直到陈发科去世。
据说,陈家拳原来只在河南陈家沟陈姓家族传授,1928年陈照丕邀请陈发科到北京传拳,始渐为人知。但是,虽然许多来试手者均一一败北而去,而真正从学于陈发科的人却不多。其中原委,一是民国时期在北平人们只知太极拳是杨家、吴家所传,尚不了解陈家太极;二是陈家是河南农民,社会地位不够高,也被世俗社会看不起;三是陈发科没什么文化,又讲的是满口河南土话,人家听不懂,况且他也不善讲话,人们佩服他的功夫都无法从学。据经梧老师讲,当时许多学生、徒弟都不敢跟陈师推手,因为他功力太大,放人时一般人都受不了。只有经梧师、孙枫秋、田秀臣、李剑华等极少几个徒弟敢与陈师推手。1946年是陈师60大寿,经梧先生与田秀臣、孙枫秋、宋麟阁(一说还有刘金生)四人正式磕头拜师。据说,这是陈师第一次正式举行收徒仪式,此前,陈发科不知道如何举行收徒仪式,是经梧先生提出按吴式门规而办的。前后经梧先生从学于陈发科十三四年之久,尽得真传。
那时,经梧先生已是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和推手组长,与杨禹廷师叔早已熟悉,但未拜门。抗战胜利前夕,经梧先生的第一位太极蒙师赵铁庵隐遁,他开始同时习练陈式拳,时或向杨禹廷师叔请教,1953年又正式拜师入门。这里要交代一句,杨禹廷虽然也练吴式拳,但因师承不同,拳架也不同于赵铁庵。赵铁庵是吴鉴泉、王茂斋共传大弟子,这从1933年的吴式门合影可以看出他的地位。那时吴鉴泉已去南方,而全佑的三个弟子中的两位弟子都在北方。照片上王茂斋、郭松亭师兄弟居中而坐,左右侧则坐着赵铁庵和张子和,而王茂斋的儿子王子超、王子英以及吴季康等都是站在后排,可见赵铁庵在弟子辈中的分量。赵所传授的拳架是吴鉴泉的架子,与杨禹廷所练的王茂斋架子同中有异。经梧师先从学于赵,现在又从学于杨,足见其善学、好学与虚心。此外,经梧师的推手功夫又多受教于王子英。王子英是王茂斋次子,功夫高超,但性情刚烈而孤僻,因此传人甚少。作为师叔,他对经梧先生厚爱有加,倾囊相授。经梧先师生前多次提到王子英,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在陈发科那里经梧先生又结识胡耀贞先生,胡耀贞是山西心意六合名家,学通易医,内功深厚,经梧先生曾向他请教气功之学,后亦拜门执弟子礼。由上述可见他的取人之长、好学虚心、研艺术真之一斑。
                        (未完待续)

太极大家李经梧先生


李经梧发人雄姿


1933年吴式太极同门合影(前右2王茂斋、右3郭松亭、右1赵鉄庵)

拳艺撷英  SELECTION OF ESSENCE OF WUSHU


太极名家、著名书画家梅墨生先生

作者简介:梅墨生,1960年生于河北,当代著名书画家。现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为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硕士导师。14岁习长拳,15岁师从隐逸武师俞敏先生习内家拳。25岁始习太极拳,为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从学传统吴式、陈式太极拳技及推手。近年,问业于道家内丹学者、太极拳家胡海牙先生习内丹术。编著出版《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二书,组织拍摄发行《太极大家——李经梧》VCD。名录收入《中国太极拳词典》、《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档案》等权威工具书。现任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武协宣传部副部长、中国太极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务。2005年被《收藏俱乐部》评为“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中国画家”之一、2006年又被评为“当代十大画家”之一、2007年入选“艺术之巅——2007强势媒体年度推荐书画名家”、2007年被《艺术中国》杂志评为“十大艺术新闻人物”、2008年被《中国书画》杂志评为“中国当下最具收藏价值的十位书法家”。
Introduction: Mei Mosheng, born in Heibei province in 1960, famous contemporary calligrapher,is the current deputy director of Theory Research Department of China National Painting Academy, artist of first grade, part- time professor&supervisor of Postgraduate of China Institute of Fine Arts, Tsinghua Fine Arts Institute, Art College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other Universities. He learned Changquan at the age of 14, and followed Mr. Yumin to learn with Neijiaquan at the age of 15. When he was 25, he acknowledged master Li Jingwu as mentor and began to study traditional Wu Style Taijiquan, Chen Style Taijiquan and Pushing Hands. In recent years, he learns internal Dan of Taoism from Mr.Hu Haiya who is a master of Taoism and Taijiquan. He has compiled “Li Jingwu's Taichi Life” and “Internal Exercise of Tai Chi”, and has organized, filmed and released “Tai Chi Master Li Jingwu”. His directories have been edited in “China Taiji Directory”, “Files of Beijing Wushu Sports Association” and other authoritative reference books. He is the seventh grade of Chinese wushu, vice-president of Beijing Wu Style Taijiquan Research Association, vice minister of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Beijing Wushu Association, vice-president&secretary-general of Chinese Taiji Cultur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so on. He was elected as one of “The Chinese Artists of The most appreciation potential” by collection club in 2005; one of “The Top Ten Contemporary Artists” in 2006,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Masters Recommended by Authoritative Media of the Year” in 2007, one of “The Top Ten Figures of News and Art ” by Art in China Magazine in 2007, one of “The Top Ten Contemporary Calligraphers of the Most Collective Value” by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 2008.

版权所有@ 全球功夫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昌平路386号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校    邮编:100096

市场招商电话:010-84991089     传真:010-62715558     邮箱:83156053@qq.com

技术支持:全球功夫网      备案号:京ICP备12029906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874号


网站成立于2009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