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有种植向日葵的习惯,这在当今生活中鲜少看到,但对于童年时期的贾大年而言却是司空见惯。少年时期的贾大年,就爱种葵花、爱吃葵花籽。成名后的他有一次做客访谈节目,主持人问他为何选择画向日葵?他直言:“我小时候街头巷尾、墙里墙外种的全是向日葵,那是老北京的记忆,也是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之中了。”

著名画家贾大年先生
如果把成长比作一串珍珠,艺术一定会闪耀独特的光芒。在贾大年工作室,创作中的他正着手调墨,绚丽的调色盘宛如七彩童年。贾大年笑言:“小时候调皮捣蛋,经常喊着玩伴们驰骋山野。但见野花劲草,倔强生长,和我脾气一样,倔强不服输。我喜欢自然就走进自然,最主要的是边玩边观察——蛐蛐儿怎么辨别公母,向日葵的花朵爱惹蜜蜂,哪棵树上有鸟蛋等等。这对我以后从事艺术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贾大年表示,在从事艺术的道路上,有过坚定,也有过迷茫。自己一生爱葵、画葵,也曾与笔下之葵“擦肩而过”。之所以坚定画葵,源自一次京郊行,与友人偶遇“葵海”。当时觉无妙处,正欲离去,霍然一束阳光照在葵花之上,金灿灿的花儿令贾大年眼前一亮,由此确立了艺术方向。于是,为了表现独一无二的葵花,他笃而行之、敏以求之,闭门潜心研学,反复勾勒葵花的每一处细节,还在颜料上“大做文章”,经过晓夜攻习,终于完成了第一幅色彩艳丽的国画葵花。一经问世,便广受业界好评。

他总结道:“童真的雅趣,化作笔中真情,我收集了它的籽粒,整理在我的‘沃土’上,为它重新描绘出质朴的生命,一笔一画,都凝聚出我心灵深处对生命的一份呼唤,一份挚爱。我激动,激动它的朴实与成熟。我拥有,拥有同样的质朴与成熟。”

艺术家需心存童真,但下笔要老辣。欣赏贾大年作画,便能强烈地感受到。只见他于宣纸之上,手腕提按自如,沉着飞动,该出手时如长江大河,排奡纵横;该细腻时似锦衣绣花,纤毫毕现。尤其画葵叶时,他手腕旋转,疾徐有度,开合顾盼,意在笔先。画花径则下笔决然,快如闪电,“刷”的一声,一抹苍劲且灵动的粗墨,似游龙出海,富有张力的线条,传神且稳健;勾勒葵花籽粒,更是落笔成风,点墨如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似一位笔尖上的“刀客”。

笔尖如刀,时光亦快。从艺四十余载,贾大年用心诚、用情恳、用功实。他放下画笔,感怀年少时的“自然眼光”,那时天真烂漫,看花是花,而今在自己的艺术人生里,花已不再是花,而是借“花”抒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发现,对人生“烟火气”的经历与践悟,对“水墨世界”的提炼与升华,去表达花儿的“人格精神”。他认为这是作为一名艺术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艺术为人民服务。怎样做好服务?必须深入自然、深入生活,作品才会有深度,才能让时代的气象在画中绽放。”贾大年说道:“艺术不能脱离自然与生活,生活同样也离不开艺术,更离不开读书与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读书,下笔必定无神。画画亦然。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学识一定不是单一的,他必须以丰沛的文化学识为基础,广泛涉猎文学、美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门类,把多元化的知识有机融合并高度统一,最终聚焦在其艺术作品里。艺术家只有具备生活的体悟,才能达到艺术的升华。人生的一切经历,都会在笔墨里寻到痕迹,都会促使艺术家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所热爱的‘表现对象’,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符号’。”

就像大家提起贾大年先生,自然联想到他的笔下的向日葵。一生充满正能量的向日葵,亦是贾大年的真实写照。他创作的向日葵“莫言颜色异,还是向阳心”。其意境深邃,线条飘逸而挺秀,设色沉毅而瑰丽,令人悦目的同时,艺术作品本身的线条与色彩,直抵观者内心深处。那是“情”与“景”的交融,“象”与“意” 的统一。画者以笔传“情”,赋予其作品“人文精神”,所以他的作品是“活”的,是有情感的,是有内涵的,是能影响人的。借用《美学散步》一段话:“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画风与色彩深入传统,不忘本来;博采众长,吸收外来;独具一格,面向未来。贾大年的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从自然美升华至艺术美,画境充盈着温暖,诠释着和谐,释放着力量。其创作手法是在大写意与工笔之间,渲染出一派如梦似幻、理趣相融的文化意象,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彰显东方写意之美。他以向日葵为载体,与观者建立心灵的“对视”,以此传情达意。每一幅作品的内涵,他留给了观众自己去解读......



.jpg)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全球功夫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文图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